第166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府,往府君山走去。
府君山就在薊州城北,四個人便走邊聊,很快就到了。曾梓圖手裡拄著一根木棍,介紹到:“此山名叫府君山,過去原叫作崆峒山。”小靈子驚訝道:“崆峒山?崆峒山不是在西邊嗎?怎麼會在這裡?”曾梓圖解釋道:“據老夫所知,崆峒山不止一處。你說的是平涼的崆峒山,江湖上的崆峒派就在那裡。眼前這座崆峒山自古有名。武則天當朝年間,契丹的李盡忠、孫萬榮叛亂,著名大詩人陳子昂隨軍出征,在武則天的侄子武攸宜身邊參謀軍事。大軍行至漁陽,先鋒王孝傑率領的十七萬將士在一處峽谷裡中了埋伏,幾乎全軍覆沒。武攸宜嚇得龜縮漁陽,不敢出戰。陳子昂滿懷激情自告奮勇,乞分麾下萬人為前驅出戰沙場。武攸宜因其素是書生,謝而不納。陳子昂不忍見死不救,幾天後再度進諫,激怒了武攸宜,被貶為軍曹。陳子昂一氣之下遍遊薊門和幽州,便曾登上這座崆峒山,拜謁黃帝問道廣成子之所。後來留下千古名作《登幽州臺歌》:北登薊丘望,求古軒轅臺……尚思廣成子,遺蹟白雲隈。這裡面有一段故事,傳說古時候崆峒山上住著一位聖賢,叫廣成子。黃帝軒轅氏大戰蚩尤之後,曾經專門來到這裡,向山中隱居的廣成子求教修身治國之道。詩中所說的軒轅臺便是黃帝拜謁廣成子之所。後人還在山上建有廣成子殿。”不只是吳秋遇和小靈子,就連身後的胡大寧也聽得入神。
曾梓圖繼續說道:“詩仙李白還曾在此山居住,山上至今留有太白洞,獨樂寺‘觀音之閣’的匾額便是在那時題寫。他在《北風行》中還有詩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詩人杜甫和詩人高適也都有詩吟詠漁陽和薊丘,其中的薊丘便是這崆峒山。”吳秋遇和小靈子驚歎道:“看來唐朝這些大詩人都很喜歡這裡。”曾梓圖點了點頭:“是啊。可惜這裡原屬無終小國,又是戰略要地,屢經戰亂,像他們那樣的外地遊人不多。寫下《太史公書》的司馬遷公也沒有到過此地,不知有此崆峒山,因此便只寫下平涼一處,並把各種傳說都歸於那裡。由於其他的緣故,本地人也漸把此山喚作府君山,而且沿用至今。”小靈子說:“若不是跟人約好,我們也想不到會來這裡。曾伯真是學識淵博,小靈子佩服。”曾梓圖微微一笑,繼續說道:“山上除了廣成子殿,還有文王殿、三官殿和玉皇閣。剛才山腳下的那個塔是趙公塔。那邊還有竇公墓,葬的就是那位教五子名俱揚的竇燕山。”吳秋遇和小靈子邊聽邊點頭。
胡大寧忽然開口問道:“也有不少老百姓把這座山叫府君山,這個有什麼來歷麼?”曾梓圖說:“你們聽說過泥馬渡康王的故事嗎?”小靈子搶著說道:“這個我聽說過。說是有一位皇帝被敵人追趕,逃到大河邊上,敵人就在後面追上來了,眼看走投無路了,忽然出現一匹白馬馱著他過了河。上岸之後,那馬不見了。這個皇帝走到附近的一座廟裡,發現神像前有一隻泥馬,跟馱他過河的泥馬一模一樣。我說的沒錯吧?難道,這個故事也跟這座山有關係?”曾梓圖笑道:“差不多吧。你說的那個廟是崔府君廟,供奉的是神仙崔府君。泥馬渡康王之後的第二年,這裡發生大旱,民不聊生。恰好崔府君路過這裡,便讓自己的白馬尋找泉水。白馬走到山腳下,用蹄子刨出一窪深泉,解出了旱災。當地百姓便把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