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頁(第1/2頁)
章節報錯
此話一說,殿中再次譁然。
焦點又從早前楚逢臨是否欺君,聚焦到了楚逢臨口中那句「躲過旁人耳目」這一句上,遂才想起早前楚逢臨擊鼓鳴冤,說洛抿是冤枉的,而後大理寺卿張世傑也變相承認當時淑妃遇害一時,王家餘孽的口供如出一轍。
兩人的話放在一處,更多了些旁的意味。
淑妃一案似是有更多的隱情在慢慢浮出水面,恐怕,不是一個楚逢臨能託得住的……
到此時,溫餘海心中才是有些急了,楚逢臨所說是合情理的,那便是早前洛抿隱瞞了實情,更不排除,早前淑妃確實交待了證據在洛抿手中,而這些證據裡,更不排除,有矛頭直指溫家的,溫餘海到此時心中才捏了一把汗,楚逢臨今日是有備而來的,所以從從一開始並不是著急將所有的事情都說出來,而是一步一步,將眾人的視線都帶到早前,這是靜心設計和安排好的,溫餘海直覺不好……
但當年的事情,應當是做乾淨了的,不應當還有把柄在,否則先帝在的時候就已經查出來了。
先帝都未查出來的事,楚逢臨怎麼查?
即便他手上有洛抿的證據,洛抿是否乾淨還未必能說得清。
溫餘海心中盤算著,在殿中的驚訝聲中並沒有再出聲,而是靜觀其變。
而殿上,李徹開口,「那你不知曉,如今又是怎麼知道的?」
旁人也都想到此處,只是只有李徹適宜開口問。
楚逢臨並未起身,仍低頭道,「是這次楚家分家之後,二房從老宅中搬了出來,年關時候,草民在家中整理舊物,偶然在洛抿遺物中發現了端倪,才知曉的洛抿身份,草民並未欺君罔上,還望陛下明鑑。」
楚家是才被削了爵位,三房分了家,分家後楚逢臨在整理舊物時翻出了蛛絲馬跡,牽出早前洛抿一事,遂來殿外擊鼓鳴冤,如何說都說得過去,殿中早前的譁然似是也都漸漸安靜了下來。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
洛抿早前是宮中醫女一事能瞞得過一時,未必能瞞得過一世,遲早有一日要浮出水面,還不如不破不立,直接在宮外擊鼓鳴冤,到眼下,已經沒有人再懷疑楚逢臨的動機,也近乎都在心中預設,當年洛抿一時許是真的藏了貓膩,但能讓倒臺的王家都如此忌諱,心照不宣將矛頭直指洛抿這個醫女抵罪,這背後的人一定不簡單,且其心可誅……
楚逢臨言罷,殿中從早前的面面相覷,變成了各自低頭,各懷心思。
溫國公更覺事情在一步步走上旁人計量好的路上,讓他背後微微有些發涼。
溫家早前在朝中慣來乾淨,也沒有旁的事情能讓溫家無法翻身。
唯獨早前宮亂一事!
溫家是最後的贏家,但因為溫貴妃在事後極其低調,而後他又一直支援李徹,所以旁人並未多將目光放在國公府身上。
可一旦舊事重提復盤,今日來看,和早前來看,許是會看到全然不同的東西。
溫國公攥緊了掌心。
此時已不能指望何目遊能攔得住,溫國公只得抬眸,親自開口,「楚逢臨,你一直在說,是洛抿將陛下送去的萬州,當年宮中之人這麼多,淑妃為何偏偏要將陛下託付給一個醫女?而且洛抿已經過世,並無對證,何人可以證明你說的話是真話,確實是你和洛抿將陛下送去的萬州?還是此事並無證據,只是一句空口白話?朝中都知,陛下幼時在萬州長大,後來才被先帝接回,這樣的事情並不難編造,如若沒有真憑實據,單憑洛抿的一封手書之類恐怕不能讓人信服。」
溫國公同此事並無瓜葛,所以這番話說的擲地有聲。
楚逢臨確實是有嫌疑,而且並不排除,楚逢臨是出於為了避免日後東窗事發,破釜沉舟,才將這些事情移花接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