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頁(第1/2頁)
章節報錯
就像早前的東昌侯府,陛下雖削了東昌侯的兵權,卻提拔了東昌侯世子。如今寧王之亂,東昌侯世子護駕有功,東昌侯府在朝中的地位,反而更勝過早前……
陛下心思縝密,這一削一提之間,順利完成了東昌侯府的權力更替,也讓軍中看到陛下賞罰分明,對陛下更死心塌地。軍中向著陛下,朝中掀不起太大風浪,便是寧王之亂這樣的大事,都不過十餘日的功夫就樹倒猢猻散。
此番寧王之亂,安陽郡王亦有幫襯,陛下此時召安陽郡王入京,是借平息寧王之亂一事封賞,也趁機抬高安陽郡王府,將安陽郡王早前心中的火氣安撫了;如同早前抬高國公府,重用溫國公長孫如出一轍。
只是早前溫國公落井下石,安陽郡王心中正憋了一口氣,眼下怕是要找回來。
而國公府又不是個好捏的軟柿子。
——今日早朝之上,不鬧起來才是奇怪了。
如今太傅病倒,御史臺還離了大理寺,單獨陷在在建安侯府一事當中,聽聞昨日監察御史本是要請旨入宮,先探陛下意思的,結果陛下沒見,只說了一句秉公處理,便直接將監察御史懟了回來,半分口風都沒有透露,根本摸不清聖意。再加上休沐三日,朝中攢了一堆破事,今日早朝上還指不定這攤稀泥會和成什麼模樣!
聽完溫國公和安陽郡王的相互問候,今日的早朝算是正式來開帷幕。
封連持低著眉頭,隱晦笑笑,陛下這一步棋下得極妙。
陛下召安陽郡王回京,是論功行賞,師出有名,並非針對溫國公。但朝中都知曉溫國公一定會心生不滿,所以溫國公無論眼下因為任何事情在朝中發難,在旁人眼中看來,都是因為介懷安陽郡王一事,有意給陛下難堪看。
眼下,溫國公的臉色是不好看到了極致……
殿上,李徹問起,「休沐三日,眾卿何事要奏?」
封連持率先出列,不痛不癢說起了南邊凍災之事,李徹讓封連持連同戶部一道上封賑災摺子,他先過目。
封連持領旨退回。
又有旁的官吏入內,說起欽天監推算今年是寒冬,兵部怕是要追加禦寒的衣物置邊關處。
李徹也準了。
再有就是工部關於東邊的水利工事,西邊同北邊與巴爾的摩擦升級等等,都是些老生常談,無關痛癢的話題。
諸事言罷,殿中仍一片和諧。
李徹環視一圈,淡聲道,「還有旁的事嗎?」
殿中頓時鴉雀無聲。
都曉今日殿中的重頭戲是御史臺參建安侯府一事,即便真有要事也不急在一時,非要今日往槍口上撞的才是傻子。
建安侯和建安侯世子在殿中,懸起的心就未放下過,楚頌連也跟在魏寧身後,並未抬頭。
監察御史上前,「微臣有事要奏。」
「說。」李徹言簡意賅。
監察御史拱手,「陛下召建楚氏女入宮侍寢,一直宿在成明殿中,成明殿乃陛下寢殿,微臣以為不妥……」
監察御史言罷,朝中紛紛譁然。
本以為監察御史會提建安侯府之事,卻未想到提及的竟是陛下召建安侯府楚洛入宮之事!
朝中早前其實並無多少人知曉,楚洛自入宮後一直在陛下寢殿中,但監察御史這麼一說,殿中人人都各懷心思,宿在成明殿,陛下的心思恐怕不是要楚洛侍寢這麼簡單,若不是建安侯府這次捅了簍子……
監察御史這麼攤牌,殿中的氣氛一直詭異尷尬到了極致。
監察御史自然沒有這麼大的膽子向陛下發難,這朝中,能這麼公然為難陛下的,恐怕也只有國公府了……
一時間,殿中連針落下的聲音都能聽到,旁人大氣都不敢出一聲,都等著李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