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皇城中,吏部和兵部的堂官們齊聚一堂,為賀拔延嗣和蘇鶴的勳官轉數吵得不可開交,連午飯都來不及吃了。

何謂勳官轉數?

這是唐朝時期的軍功體系之一。

《唐六典》按照敵我雙方力量之對比,將各種級別的軍功分條定下。

其中,以少擊多,破城、破陣的戰鬥定性為“上陣”,雙方力量相當的為“中陣”,以多擊少的為“下陣”。

其次,再根據斬獲不同,將殺獲率達到四成以上的定為“上獲”,二成的為“中獲”,一成以下的為“下獲”。

如此,則“上陣上獲”的軍功最大,“下陣下獲”的軍功最小。

另外,在整體的功勞外,還要據將士們的具體貢獻,把軍功分成一、二、三等。

比如“上陣上獲”的第一等可以得到五轉,第二等得四轉,第三等就只有三轉。

“上陣中獲”和“中陣上獲”的第一等均為四轉;“上陣下獲”“中陣中獲”“下陣上獲”的第一等可得三轉;“中陣下獲”“下陣中獲”第一等為兩轉,各個不同“陣獲”的二、三等分別遞減一轉,

至此,唐朝就形成了一個總共有25個等級的軍功體系。

“轉”是用來衡量功勞的單位。

南北朝時期的《木蘭辭》中,就有“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之句。

唐朝在北朝制度的基礎上,完善了十二等級的勳官體系:

“凡十有二轉為上柱國,視正二品;十有一轉為柱國,視從二品;十轉為上護軍,視正三品;九轉為護軍,視從三品;八轉為上輕車都尉,視正四品……”

勳官品級越高,需要的轉數就越多。

當然了,在唐朝,勳官和散官一樣,是一種榮譽稱號,只有俸祿,並無實職。

雖無實職,但也是官品,不能馬虎,加之勳官還有封賞私田、免除課稅、子孫世襲等好處,這就又涉及到戶部了,因而吏部和兵部的堂官們又繼續吵了兩個時辰,才最終拍板決定。

玉門關之戰,以數千人擊破突厥哥舒部落三萬,為“上陣”。

沙州鹽池之戰,以不滿萬人擊破吐蕃發羌部十萬,為“上陣”。

但兩場戰鬥都僅僅是擊潰,並無太多斬獲,故而均為“下獲”。

其中,賀拔延嗣在玉門關之戰中軍功一等,鹽池之戰中軍功二等,共得五轉,而他之前就是五轉的騎都尉。

而蘇鶴在玉門關之戰中軍功三等,鹽池之戰中軍功一等,共得四轉。

綜上,賀拔延嗣封為十轉上護軍,視正三品,蘇鶴封為四轉驍騎尉,視正六品。

至於蘇鶴斬殺吐蕃賊首多吉尼瑪的大功,吏部尚書也很乾脆地大筆一揮,封為從五品下的武散官,遊擊將軍。

如此,加上果毅都尉、勳官和武散官各自品級的私田賞賜,蘇鶴搖身一變,成了擁田千畝的地主老爺。

將軍功都定下來之後,還缺一個出使宣讀旨意之人。

該派何人出使為上呢……

吏部尚書眼珠子一轉,向皇帝舉薦了今年進士科的中榜之人,王維。

李隆基當即封王維為監察御史,攜聖旨前往河西道宣讀旨意,兼代皇帝慰問三軍將士。

王維領了聖旨後,就和族兄王之渙一道快馬向涼州奔去。

……

河西道這邊,蘇鶴等人在沙州休整一夜,第二日就隨大軍返回了玉門關。

上官婉兒和李令月先行一步,提前飛到了肅州等他。

而賀拔延嗣及大軍則是原路返回至涼州。

玉門關城牆上,蘇鶴一臉同情地看著王昌齡,欲言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