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廢除死罪,這在千古以來的山河大地上,還是破天荒的頭一遭。

但最有趣的是,這個詔書,以右相李林甫為首的文官們還不好駁回。

為何?原因在於,這個提議一開始就是李林甫本人提出來的。

開元年間,玄宗皇帝因聽信李林甫之言,將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同時廢為庶人,並將李瑛的妻兄駙馬都尉薛鏽流放瀼州。

不久,玄宗皇帝又將三庶人賜死,時人無不稱冤。

這就是震驚天下的“一日殺三子”,雖然主謀是想讓親生兒子被立為太子的武惠妃,但事件的重大推力者卻是李林甫。

事後,李林甫因為做了這等不齒之事,被大批計程車人儒生們鄙夷貶低,痛罵其為誤國的奸相。

李林甫擔憂民間的這些聲音傳入陛下的耳朵裡,壞了皇帝對他的信任和印象,於是就指示當時的大理寺少卿徐嶠上奏道:

“大理獄殺氣盛,鳥雀不敢棲。今刑部斷死,歲才五十八,而烏鵲巢獄戶,幾至刑措。”

話中之意,帝國億萬百姓,一年判定的死刑案件才只有五十八例,原本殺氣過盛、鳥雀不敢棲息的大理寺衙獄,如今都有烏鵲在上面築巢了!

別說,這話可正合了儒生們心目中治國的最高目標,即人人為公、無人犯罪,天下大同的至仁之國。

緊接著,李林甫就著人引動百官齊齊上書祝賀皇帝,玄宗皇帝大喜,認為此為李林甫之大功,於是封他為晉國公。

這次事件不僅巧妙化解了民間仕民們對李林甫的厭惡,還讓皇帝更加對李林甫的能力表示認可,可謂是一舉兩得。

嚐到了甜頭的李林甫,就在幾年前,親自上了一封奏疏,提出廢除死罪,改為杖責即可,以期得到更多的儒士們支援。

卻沒想到正好被皇帝在此刻用上。

這可是右相本人的奏議,皇帝也已然同意並下詔,縱然門下省有駁回詔書之權,但都不知該如何做是好。

萬一駁了回去,違了李相之意,豈不是自尋死路?

此刻大殿之上,門下省的堂官們紛紛暗自偷窺著李林甫的神色,等待著右相的決定,李林甫不發話,他們誰都不敢輕舉妄動。

李林甫也被皇帝這個舉動搞得有些措手不及,當然了,其實是因為他早就把那封不痛不癢的奏疏給忘了,誰能知道今日皇帝又突然拿了出來。

沉默了少頃,在一些儒官們高聲應和皇帝廢除死罪的呼聲下,李林甫暗歎一口氣,心知事不可強為,便上前拱手道:

“陛下聖明!老臣當督促六部百司立即改制,併火速向各州郡下傳詔令,命其一如朝廷之變。”

李林甫心裡明白,這次圍剿王忠嗣的失敗,歸根究底還是因為皇帝本人並沒有絕對的殺心。

他若是強行要求王忠嗣斃命,固然能成,但也會讓皇帝對他心生厭惡,得不償失。

於是,這封詔書就這麼得以透過。

既然已經廢除了死罪,那麼王忠嗣無論如何都不會被判死了,六部的堂官們討論了一番,最終的結論是:

重責百杖,逐出京師,貶為漢陽太守。

漢陽在EZ,既無兵家要寨,又非富庶之地,把王忠嗣丟到這個地方,意味著他將從此遠離中樞朝廷的決策,再無翻身之地。

皇帝點過頭後,次日,王忠嗣就被押到東市,當著萬千京城百姓的面,被施以杖責之罰。

李林甫這個小陰招,明顯是想讓宣告遍及天下的名將王忠嗣最落魄丟臉的一幕,被當眾展示給百姓們,使得王忠嗣顏面掃光。

但他卻沒料到,封靈丹雖封了王忠嗣的修為,但武修之體魄仍在。

行刑的衙役們還是特意受過叮囑的,手上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