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但這一在專家眼中科學合理的新舉措,就是因為當地少數居民的強烈反對而胎死腹中。

洛杉磯也曾面臨嚴重的交通擁堵。洛杉磯舉辦奧運會前,是全球機動車保有量最高的都市區域之一,各主要路段在高峰期堵塞不堪。根據會前預計,將有約2.5萬各代表團成員和600萬觀眾及遊客湧入洛杉磯,對本已不堪重負的城市交通系統提出嚴峻挑戰。南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曾警告說,奧運會期間的交通堵塞可能導致“全城沉滯”,一時人心惶惶。然而,在歷時16天的奧運會期間,“噩夢”並沒有成為現實,整個洛杉磯交通順暢,有條不紊。據統計,擁堵率比平時下降60%,高峰期的卡車流量也減少16%。連平時堵車最嚴重的星期五也沒有出現交通“險情”。

現任美國奧委會主席、時任洛杉磯奧組委負責人的尤伯羅斯在接受《芝加哥論壇報》採訪時說,由於擔心奧運期間出現常見的“週五大堵車”,他特意在奧運期間的一個星期五乘坐直升機到洛杉磯最擁擠的路段上空視察。但一到那裡,他立刻就放了心。他說:“我連路上有多少車都能數得清楚。”加州交通部門發言人邦菲利奧說,“洛杉磯奇蹟”的發生得益於組委會和有關政府部門多年的提前規劃和協調。他說:“洛杉磯奧運交通管理的成功首先在於,整個交通體系在奧運前就處於就緒狀態”。

在奧運會前幾年,組委會與50多個政府部門、私人運輸企業和研究機構密切合作,精心制訂了一套有效的“免堵”策略,其中的具體措施包括鼓勵市民多人合乘一輛私家車和多乘坐公交車;成立多個重大交通事故應急小組,24小時隨時待命;將最容易堵車的幾條要道改為單行,並在主要道路設立奧運場館交通指示標誌和訊號燈;商業快遞業務一律只准在晚間進行;開通奧運交通電話熱線,讓市民時刻了解交通狀況;徵用校車接送各國代表團成員和新聞記者;政府機構和企業採取靈活的上下班時間以錯開交通高峰;每天根據不同的具體情況實施不同的交管方案;向市民和遊客免費分發奧運場館分佈圖和交通高峰期路況圖等等。

當年曾在奧組委工作的加州交通部門負責人扎裡安認為,再好的交管計劃也需要人去執行,需要廣大市民的配合。因此洛杉磯奧運會交通“奇蹟”的發生,很重要的一點是當時市民們普遍具有避免奧運“交通噩夢”發生的意識。他說:“只要大家想做,就一定能做到。”

多次舉辦奧運會的美國在奧運交通管理方面也有正反兩方面的經驗。由於事先準備不足,1980年普萊西德湖冬季奧運會和1996年亞特蘭大夏季奧運會都變成了交通“夢魘”。亞特蘭大奧運會期間,組委會臨時從全國調來並不熟悉當地路況的司機接送代表團成員和新聞記者,結果許多司機找不到路,不僅耽誤了比賽和報道,而且人為造成交通擁堵。許多乘車者最後乾脆棄車步行,甚至有一名司機因實在找不到路,竟把車上的外國運動員扔下不管,一走了之。事先規劃不足和奧運期間交通計劃實施不力,顯然是這兩屆奧運會在交通方面留下“惡名”的主因。

美國的經驗還表明,完善的規則和充分的準備是奧運期間交通順暢的保證,但同時維護奧運交通成果也很重要。洛杉磯在短暫的奧運交通“奇蹟”之後,很快恢復了擁堵常態,而且日益嚴重。人口激增和城市擴大固然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但與有關部門在奧運過後交通管理意識放鬆不無關係。

日本東京都人口逾1200萬,機動車總量超過400萬輛,家用轎車320萬輛,大約不到4人擁有一輛乘用車。這個比例雖然在日本47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