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的團體,若是英吉利人提早偵知,只會毫不猶豫的打壓,但緬甸的一場打敗仗,讓英吉利人錯過了這個機會,面對挾眾幾十萬,軍隊十多萬的復興團,現在的英吉利統治者,也只能徒呼奈何。
六萬,是整個印度守軍九成九的實力,緬甸一戰,英吉利所屬的印度軍團,算是全軍覆沒了,新招的印度兵,要戰力沒戰力,要武器沒武器,現在把他們派上戰場,一多半的人,會現場叛逃的。
打壓復興團,又是刻不容緩的,印度的地主貴族,雖說也不是與英吉利穿一條褲子的,但見多識廣的英吉利統治者,自然知道哪頭輕哪頭重。
扶持印度的地主貴族,消滅復興團這麼一個極端反動的存在,才是英吉利最正確的選擇,扶持,也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軍火上的扶持。
英吉利在印度的軍火儲備雖說不多,但裝備幾萬地主軍團,還是很輕鬆的,別的不說,庫存的褐貝絲就足量足數了。
幾萬條褐貝絲,十幾門火炮,一批軍事器械,一批印度軍團的老兵,成了英吉利扶持印度地主軍團的第一筆援助,英吉利人,對地主軍團的期待,也不是很大,頂住三個月,就是英吉利人的底線。
扶持印度的地主軍團,也是不得已之舉,現在英吉利在印度的駐軍毫無戰鬥力可言,要保住印度殖民地,扶植印度的地主軍團,也是一步險棋。一旦得知了英吉利的虛弱狀態。恐怕印度的地主軍團。也會轉移矛頭吧?
想要保住印度殖民地,英吉利最大的依靠就是本土的軍團,但調動本土軍團,也不是一兩個月的事情,三個月是最基本的時間了,為了不使復興團轉而他顧,英吉利只能做出這個無奈的選擇了。
對於英吉利的這步棋,楊猛只能呵呵了。所謂關心則亂,印度對於英吉利的作用,委實不小,但做決策的時候,總要弄清前因後果不是?
復興團是怎麼來的,看來英吉利人也是一頭霧水,在這個主要矛盾上拎不清,那也該著英吉利人倒血黴了。
對於印度的局勢,最好的措施就是不作為,看著復興團和印度的地主貴族們火併。而英吉利人的選擇,無疑是最壞的選擇。
對付復興團。還是趁英吉利虛弱,奪取印度的富庶地區,想來在這個事兒上,只要復興團稍一退讓,地主軍團和復興團,就能為了各自的利益,攜手共進。
與復興團打生打死是花大錢玩命的買賣,與其選擇死磕,不如趁英吉利虛弱的時候,攫取原本就屬於印度人的良田與財富,蓄力與死磕,想必是個人都能想得明白。
楊猛為什麼讓那十幾個人打著印度復興團的名義?原因就在這裡,與其用理論說服,不如用利益說服,只要有了足夠的利益,綿羊也會長出獠牙的。
據楊猛所知,越是怯懦的人,發起狂來越是具有毀滅性也不知英吉利人,能不能抗住帶著毀滅的怒火?
英吉利援助地主軍團對楊猛來說,是最好的結果了,單憑口頭上說英吉利在緬甸大敗,不如讓英吉利主動示弱,援助就是示弱的具體表現。
想想日不落大帝國,何時支援過印度的地主和貴族們,若不是日不落虛弱了,會有這樣的好事兒?
但合作也是要有基礎的,手裡握著英吉利援助的武器,想來地主軍團不會輕易的妥協,想要他們妥協,需要流血,需要死傷,不看看戰爭的慘狀,許多人是不會輕易妥協的。
英吉利需要時間,地主軍團和復興團的媾和也需要時間,打英吉利一個措手不及,不是楊猛想要的結果,讓英吉利與印度死磕,才是楊猛想要的結果。
印度兵的素質太差,與英吉利軍團死磕,他們現在還沒那個資格與能力,但是,經歷過血腥殺戮之後就不一樣了,想必英吉利聚集人手的這段時間,也能夠讓地主軍團和復興團,各自擁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