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歲,兩個年輕的不像話的人,卻可以主宰一方生靈,成為一方統帥。

孫策在二十五歲的時候離開了人世,死於一個誰也說不清楚的陰謀裡面,究竟是誰殺了孫策,誰也說不出個究竟,三國志含糊其辭,後世的諸多正史野記雜文眾說紛紜,有說是曹操手下郭嘉的謀劃,證據就是郭嘉曾經說過孫策必然死於小人刺客之手;也有人說就是死於許貢的門客之手;最具諷刺性的猜測就是孫策死於孫權之手。

可是無論事情的真相是如何的,對於現在而言都是沒有意義的,孫策死後,周瑜沒有固執的追究孫策究竟是死於誰之手,而是堅定地將孫策的遺願堅持了下去,一直到十年之後,赤壁之戰的兩年之後,周瑜死於一支毒箭之下。

一切都是那麼讓人覺得唏噓,正應了那句千古喟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久久地跪坐在周瑜墓之前。蘇寧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一直跪坐在這裡,一開始只是好奇,從沒見過,但是到了現在,蘇寧卻覺得心中一片寧靜,從嶺南到達廬江這一路上的心情全部都化為了寧靜,覺得這天地間只剩下自己和麵前的周瑜墓碑。

恍惚間,蘇寧覺得自己看到了那位風度翩翩驚才絕豔的江左周郎,他正在撫琴,行軍打仗之餘。周瑜喜歡撫琴。他喜歡音律,喜歡山水,喜歡一切本不該是一名軍事統帥所喜歡的東西,或許他不喜歡戰場。不喜歡打打殺殺。不喜歡血流成河。不喜歡屍積如山,或許正應了梁朝偉的演繹:“上過一次戰場後,我就不想再有第二次了。”

蘇寧也感同身受。上了一次戰場之後,就真的不想再上第二次,可是這一切都是可以自己做主的嗎?蘇寧覺得應該不是,歷史選擇了周瑜,選擇了周郎,要讓他在赤壁的大火中完成他一生中最輝煌的事業,然後,如彗星般隕落,再也追尋不到一絲絲的痕跡,曲有誤,周郎顧,也只能是一個永遠的傳說,再也無法重現於這個世界上。

華夏,只有一個周瑜。

可惜,他並不沒有在對外戰場上展現他的才能,他是個名將,驚才絕豔,可他不是英雄,不是梟雄,他的貢獻甚至可以從某種意義上轉換為他所犯下的過錯,如果不是他所主導的戰爭擊敗了最有可能一統天下的曹操,那麼中國的歷史還會像原來那樣讓人遺憾嗎?蘇寧可以懷疑,如果曹操一統天下了,中國的歷史會如何發展?

如果周瑜和孫權沒有選擇抵抗,而是選擇了投降,那會如何呢?

歷史不容假設,更沒有如果,但是此時此刻,在周瑜的墳墓之前,蘇寧真的很想問一句,如果真的有那種可能,你會選擇投降嗎?公瑾先生?知道了後來的一切,知道了無數的遺憾,你會選擇投降嗎?或許這是不忠不義之舉,但是,曹孟德的雄才大略,的確是最適合華夏的君主人選,沒有之一!

劉備的迂腐,孫權的嫉賢妒能,都是他們性格中無法彌補的致命缺陷,如果劉備一統天下,那麼漢朝還是那個漢朝,用不了多久,還是世家大族的天下;如果孫權統一了天下,不用說,也還是世家大族的天下,但是會不會大殺功臣就不一定了,唯有曹孟德,干預和世家大族作鬥爭,敢於下達唯才是舉令,雖然他曾經屠戮了徐州,犯下無法彌補的罪行,可他卻是三國曆史中唯一一個敢於唯才是舉的君主。

或許,公瑾先生,在我看來,你們都是錯的,可是我又不能說你們錯,劉備和孫權都不是願意相信天命的人,你讓他們投降,還不如死了開心,你為了東吳,諸葛武侯為了蜀漢,你們各為其主,誰也不能說誰是錯的,抵抗,是正當的,可是你們打來打去,最後做了大一統皇帝的,卻不是你們中的任何一個。

時也?命也?如果,我是說如果,如果你們選擇了投降,放棄了抵抗,曹孟德應該會把孫權和劉備軟禁起來,給個閒職養起來,他們是沒有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