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忘記,軍事指揮權、將士升遷排程之權、一應軍需輜重調配之權,皆歸天子,武閣所擁有的是對天下軍馬的日常訓練之權,其他一應流程與內閣相同,對軍務大事只有擬票之權,最終生效要有天子的批紅蓋印。”

“四,定下祖宗鐵製,文武分離,文人治文,武人治武,武閣之臣不可由文臣入閣,同樣,內閣之臣不得由武將擔任,並內閣與武閣之職能,不可交替取代。”

祖制這玩意,雖然不能確保貫徹,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為打破制度者的掣肘,能起到一定效果。

先前就已經說過,世上沒有完美的制度,也沒有亙古的制度,只有相對來說更為長久的制度。

話音落。

這座位上但凡是讀過宋史的天子儲君,腦子裡都是升起了兩個詞。

‘中書門下。’

‘樞密院。’

阿標聽完之後,眉頭緊皺著。

‘不對,仙師所言,再結合我大明之情況,這比宋朝兩府制要完善太多了。’

季伯鷹掃過這幫正在思索的天子儲君,實則大概猜到了他們心中所想。

宋朝二府制,本質也是搞了一套軍政分離。

只不過老趙搞這一套的想法,並不是要保障武將地位,而是為了削減相權,用樞密院分相之軍權。

故而,就會發生一個問題。

因為君權的相對不集中,相權的削減不徹底。

先前已經講過了,所謂相權,是在一定程度上有獨斷之權。

以至於當皇位傳至宋朝第三位宋真宗時,樞密院就已經被相權侵蝕。

先是軍需物資之權,後是武將任免之權,然後是國防軍務之權,最後就徹底演變成了中樞宰相實質控制了軍權,樞密院完全成了空頭擺設,樞密使和樞密副使成為了榮譽頭銜。

往後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常兼任樞密院使。

像是岳飛、韓世忠等人,在被收繳兵權之後,都被授了樞密院副使的官職,實際上就是明升暗降。

而會導致這種情況的出現,在於三點。

一,相權的獨立,以至於相權追求進步擴張,自然就要侵蝕樞密院的掌兵之權。

二,宋朝崇文抑武的基本國策,經過五代十國之後,對武人極度不放心,擔心樞密院武人軍權過甚,縱然是設立了樞密院,樞密院依舊是以文臣掌正使,武將根本沒有決策之權,本質上還是從國家層面對武將進行持續性打壓,二府之爭,究其說到底還是文臣之爭。

三,皇權的不夠集中,以至於就算後世之君有心制衡,也無力再造平衡。

然而這些問題,在大明統統都不存在。

首先,在大明就壓根不存在相權這玩意,內閣就不存在侵蝕武閣的條件。

不論是內閣還是武閣,在設立之後,其本質上的職能都只是天子的政務秘書和軍事秘書,一切決策權和最終解釋權都在天子手中。

其二,定下文人治文,武人治武的祖制鐵律,設立文武閣的初衷,主要是為了提高軍人武將的地位,確保廟堂上的文武共治、文武平衡,這一個出發點和宋朝老趙的打壓武人亦是截然不同。

其三,武閣和樞密院的根本性質不同,設立武閣,其實就等於天子親掌兵權,反而會加固天子對帝國軍隊的掌控,更不用擔心出現什麼武人軍權過甚之事。

“休息一刻鐘,我們再繼續上剩下的實踐觀察課。”

言罷。

季伯鷹也不管這幫人有沒有想通這個問題,給了老朱一個來我房間的目光暗示。

隨即折身下了講臺,沿著紅木樓梯往閣頂雅間而去。

老朱心頭一喜:可以看核彈了!

一臉猴急,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