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成的多層材料,在實驗當中,得到了電阻下降50%的結果,進而做到了能夠準確地描述巨磁阻現象背後的物理原理。
巨磁阻效應在硬碟技術上的意義表現為:隨著單位資料儲存密度越來越大,對讀寫磁頭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由巨磁阻物質組成的讀寫磁頭,能夠做到,即使磁場很小,也能輸出足夠的電流變化,來識別資料,從而大幅度提高資料儲存的密度。
如果非要用一個具體顯化的數字來形容這個技術飛越有多麼了不起,那就是,磁碟記錄密度至少可以比目前的水平提高20倍。
自然而然地,哲儒又將一大類專利攬入懷中。
事實上,在儲存領域,出自哲儒之手的技術標準,幾乎已經做到無差別覆蓋了。
比如資料傳輸介面方面,就有個人電腦使用的、面向低端的ata,還有個人工作站、網路伺服器使用的、面向高階的scsi。
再如,為了達到增加處理量、增強容錯功能、提高資料整合度等目標,又有raid…0、raid…1、raid…5之類的一系列技術。
基於這種業界領袖的地位,在唐煥談論個人電腦未來幾年就會使用上容量高達1gb,進而可以得到包括更佳的多媒體體驗在內的諸多好處的時候,周圍眾人無意懷疑,記者們快速地記錄著,不知道比喬布斯的信用強了多少倍。
陪坐在一旁的希捷執行長阿蘭·舒加特,面帶微笑地配合著唐煥,和臺下的記者們熱烈地互動著,以期這場收購儀式的宣傳效果可以達到最大化。
現階段,希捷在個人電腦市場佔據了大約百分之四十五的份額,為方圓電腦公司提供了產品所需硬碟數量的百分之五十,堪稱業界翹楚。
不過,希捷雖然業界最先地推出5。25英吋硬碟,搶到了市場先發優勢,但這個領域的競爭慘烈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現階段居然有70多家“活躍”的公司從事此類業務,為的就是能夠分羹每年硬碟需求量超過2000萬塊、市場產值超過200億美元的大蛋糕。
當然了,在如此殘酷的競爭形勢下,市場淘汰起來也是鐵面無情,尤其像那些遇到類似ibm…pc/xt硬碟質量門的產品質量事故的公司,結果更是隻有一個,那就是死路一條。
一直繃緊了神經,如履薄冰一般應對著同行競爭的希捷,內部也出現了問題——聯合創始人之間出現理念上的衝突。
阿蘭·舒加特熱衷於在5。25英吋硬碟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容量、傳輸速度等硬指標上的改進;費納斯·康納則堅持認為,對於微型計算機系統而言,5。25英吋硬碟過於笨重,3。5英寸硬碟更為適合,是未來的大勢所趨,希捷不能錯過這個技術潮流。
此類分歧還真無法分得清誰是誰非,爭來爭去就是一個離心離德的結果,最後不可避免地傳到了唐煥的耳朵裡。
唐煥對希捷的控制力度一直都在加大,從早前的持股百分之二十,增加到了目前的百分之三十五。其目的無非就是為了保證方圓電腦的供應鏈,硬碟市場的巨大利潤自然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做為最大的股東,責無旁貸地必須出面解決希捷管理層的不睦。
唐煥當然知道,5。25英吋硬碟確實屬於過渡品,最終走入歷史垃圾桶,地位則被3。25英寸硬碟期待。
但技術應用必須考慮實際的客觀情況——現階段,隨著個人電腦大潮浮出水面的5。25英吋硬碟,目前正處於如日中天、大行其道的階段。
完全有理由相信,任何人都不會為了還沒到來的前景,而願意放棄眼前的巨大利益。唐煥也不能免俗。
最後,首富先生乾脆和了稀泥——既然費納斯·康納那麼痴迷於3。5英吋硬碟的研究,那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