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接下來,王啟年談及喜劇片、愛情片、恐怖片、懸疑片、科幻片、戰爭片、歷史片、政治片、勵志片等等各種分類,每一個題材,存在的意義,都是滿足一部分觀眾,對於某種題材的**需求,迎合觀眾的情緒,或者審美,或者其他什麼的。
“基於題材之上,我們才談劇情。劇情就要專業一點,根據題材而定。比如,戰爭片,你就嚴肅一點,什麼時代背景的戰爭,就必須要把細節都挖掘出來。穿什麼、用什麼武器,這類細節都得推敲。我們不是專家,但要請一大批專家,給我們服務,把所有的硬傷,所有的不專業的東西,在拍攝之前和拍攝過程中要剔除掉。”王啟年說道,“而且,編劇跟導演是分家的,如果一個導演自己不是超級厲害的編劇,那麼就不要搶編劇的活了吧!而且,一部電影的劇本,除了要有所謂的風格之外,也是需要很多很多人出來挑刺,不斷最佳化,而不是一個人閉門造車研究劇本。很多導演,整天自己一個人琢磨劇情劇本,結果。一堆的邏輯、知識和各種硬傷。小的瑕疵無所謂,但觀眾很容易發現的瑕疵就很不對了。”
“創意,我們要推陳出新,在瞭解觀眾需求的基礎上,超過觀眾的期待,這就是創意。比如。觀眾僅期待看一部普通的武俠片,沒有其他其他的。但我們給他的片子的質量,場面宏大的不得了,能跟好萊塢頂級特效大片相比,超過了他們的期待,自然容易獲得良好的反響。”
“電影的節奏也很關鍵,**和低潮,不斷有序推進。幾分鐘一次小**,十多分鐘一次大**。觀眾注意力一直被牢牢抓在電影劇情中。懸念迭起和不斷集中他們的合注意力,全程沒有尿點,就是好的商業片。文藝片的節奏就不行了,大部分都沉悶,觀眾看不下去的。商業片追求的是觀眾感覺每一分鐘都好看。”王啟年笑道,“我評價商業片和文藝片的分野。成功的商業片,每一分鐘都要看好抓人,不要太深刻故弄玄虛。全程痛快最好。文藝片,則很容易打斷觀眾的情緒。經常讓觀眾覺得掃興,這往往就是節奏不同使然。”
“還有演員和導演。就像足球運動的球員和教練一般。演員和導演是要磨合的,默契的演員和導演配合,往往能讓片子更容易拍出好的結果。演員選擇導演,導演也選擇演員,遇到自己合適的演員。導演才能能發揮的更好。如果,隨意衝著一些名氣大的演員去合作,未必是最適合的!”王啟年說道,“假若一個團隊,導演和演員。一直長期合作,拍十部片子,他們肯定默契十足,偏差不會太大!”
張藝謀若有所思,其實,他涉足商業片之後,一直是搞巨星戰略。並且巨星還是在不斷的換,除了御用的章子怡之外,其他演員換了很多回了。每次換一批演員,其實,否會遇到種種信的問題。
“資金和技術什麼的,則是導演駕馭能力。不是越多資金越多技術越好,而是能駕馭什麼層次的資金,把資金用好不浪費。以及,懂得如何讓那些特效和技術,在電影中發揮作用,增加電影的質量,才是最的。”王啟年笑道,“商業片導演的進步,就是一點點的可以駕馭更多資金和技術,讓資金和技術發揮出最大的效果。比如,《泰坦尼克號》的卡梅隆,從八十年代從特效師開始起步,更理解電影的鏡頭和特效。而後來,他轉型到導演,能更好的在特效方面創新,駕馭好特效師。另外,其運營特效的電影,不斷成功,新片獲得是資金,也是滾雪球一般增長。於是,他不斷成功,就不斷的有錢實踐他的技術和理念,於是,卡梅隆成為了地球上,票房成就最高的導演!商業片的導演,駕馭好資金和技術,也是關鍵。當然,不僅僅這些,而是把題材、劇情、創意、節奏、演員、資金、技術,全部都用好,這才是一個成功的商業片大導演!”
被王啟年的說法勾引,張藝謀心中暗自揣摩,不由覺得非常有道理,難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