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頓好了家人之後,一頭扎進了臥虎莊,天天和“臥虎營”的兄弟們泡在一起,摸爬滾打不亦樂乎。張遼甚至連唬帶騙地從賈穆手中搞來了趙興給“小虎隊”講故事的記錄,認認真真地學起了“趙氏三十六計”。據說現在趙興已經給孩子們講解“游擊戰”和“麻雀戰”的故事了!

雖然為手下能用之人不足而頭痛不已,但賈詡現在的日子明顯好過起來。當初趙興交給他一份名單時,還隨手遞給他厚厚的一沓地契。不用說,這些地契就是張家府庫當初失蹤的東西。

七十萬畝的田產,趙興給了賈詡五十萬畝,剩下的二十萬畝,用來安置日後前來投靠的文臣武將的家人,比如這次張遼舉家內遷,趙興就揀好田地劃出去了三千畝。

整個上黨郡的人都知道趙興的田地是從哪裡來的,可就是沒有人敢說一句話,當初被張炳坤家欺負狠了的百姓,還拍手稱快。這真是應了一句俗話“賊偷來反倒被強盜打去”,什麼時候都是拳頭大的有道理啊。

賈詡和司馬直商議之後,把五十萬畝良田定為了官田,由流散匯聚到上黨的流民按照家族和姓氏分片承租,租子為“逢十抽二”,不算低也不是非常高。交租子的時候,只收糧食。

當時賈詡就此事問及趙興,趙興說了一句話,“交夠官府的,留足莊裡的,剩多剩少都是自己的!”賈詡喊了一句“妙”,然後又貼出告示,要求流民按一百戶以上組成一莊,推選莊老,修建莊庫,由本莊自行定下莊庫入糧的比例,作為應對災荒時期和困難莊戶的儲備。

看到這裡,很多讀者盆友一定發現賈詡搞的這套咋跟後世的“大集體”很相似呢?對了,這就是某個無良小子改良過的人民公社雛形,原話怎麼說來著?“交夠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多剩少都是自家地!”

按照賈詡的計算,五十萬畝良田至少可以養活十萬人,原來張家的那些佃戶們搖身一變,從佃農和家奴的身份變成了給官府直接納糧的平民。因為人口流失和非正常死亡造成的土地荒蕪情況,在上黨得到了徹底治理。“包產到戶”可是調動農民積極性的一大法寶,只要肯吃苦、多流汗,多收的莊稼就是自己的,鄉親們的積極性得到空前提高。

第14卷 第105節:豔陽高照慶餘年 (31)

在鼓勵種地囤糧的同時,賈詡還按照趙興的建議,大力提升商家的待遇,鼓勵農戶參加作坊的製作生產,鼓勵商隊從南方荊州、揚州、徐州等地販運糧食回來,從西涼、鮮卑和羌胡那裡販運馬匹和牛羊回來。這些商隊,官府都專門派出官兵隨行保護。運回來的糧食和馬匹由官府統一定價收購,而上黨往外輸出的只有兩樣:傢俱和燒酒。在趙興和賈詡眼裡,成堆的糧食就是財富,成群的馬匹和牛羊就是實力。

趙興的願望很簡單——有糧吃,有人來,有馬騎!

在大家都忙的四腳朝天,腳打後腦勺的情況下,某個不務正業的小子,實在忍受不了後院中好幾千只鴨子的聒噪(有人說一個女人頂得上五百隻鴨子的吵鬧),也確實想進京城開開眼界的他,打著要去洛陽開設“醉仙樓”第三家分號的幌子,帶著李進思、胡杏兒、許婉琳、趙雨和跟屁蟲李鐵柱等人,在一百莊丁的護衛下,浩浩蕩蕩地南下直奔箕關而來。

箕關,位於上黨郡的南邊,向南遙望黃河,東邊是太行山脈,西邊是首陽山,正是幷州出入司隸洛陽的必經之地,在軍事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儘管洛陽城北面有司隸河內郡拱衛。但真正阻擋北邊鮮卑人南下鐵騎的兩道防線,第一道是雁門關,第二道就是箕關。一旦箕關不保,則京師危矣!

一路施施而行,趙興比之兩年前棲棲遑遑地投靠李家莊時,已是發生了很大變化。如今地他,鮮衣怒馬、鶯鶯燕燕、前呼後擁,好一副衣錦還鄉的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