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少團長說到這裡,招呼一個叫老鄭的工人師傅過來。這老鄭師傅,現在也算是個名人了。為啥子?住宅小區土建工程時是個挖土方的能手,更出名的是第一次掙了錢後,一火色去割了(川渝方言買肉的意思)二十斤二刀腿子肉,一家人美美地連吃了三天紅燒肉,一舉成名,其他師傅們直接喊他“鄭紅燒”。

“老鄭師傅,你掙錢多連吃了幾天紅燒肉。其他人羨慕不?”

周大少團長笑眯眯地問他。

老鄭師傅顯得有些不好意思,咧嘴笑道:

“到重慶城半年多,堂客娃兒們連點肉星星都莫看到,這回掙了錢,好好生生打個牙祭嘛!別看現在那些人喊老子‘鄭紅燒’,現在幹活可都跟我標著勁呢!哼,想超過我可不是那麼容易的,我還尋思著再當回生產能手,得老闆你獎勵的一輛腳踏車呢。”

“哦,那好、那好,老鄭師傅,如果你真幹出成績獲得了生產能手的稱號,我親自把腳踏車獎給你!”周大少團長高興地說道。

眾人依稀有些明白了:人有差距才有壓力,有比較才有動力,有想頭才有盼頭。重慶人常說黃鱔泥鰍不一般長,盧老爺子非拽成一樣子長,失敗是註定了的。

那這個問題上週大少團長尊重了經濟社會的經濟規律辦事,那他娃嚴重違反科學規律,非要以人工代替現代工業機械化生產,不是註定也要碰一鼻子灰,嚐到失敗的苦果啊?

令眾人,特別是火柴行業的老手劉鴻聲劉老爺子十分不解的就是,在這個明顯荒唐的違反常識的做法上,周大少團長卻又贏了,而且還贏得相當的精彩!

說是人工生產火柴,其實這裡面是大有玄機的。還得從大中華城談起:大中華城分成五個住宅小區,並不是簡單地安排。而是周大少團長根據火柴生產的生產工藝流程主要分成六個部分精心設計的。

火柴生產工藝流程的這六個過程就是:(一)原木分解(板材);(二)火柴梗枝製造;(三)梗枝的處理;(四)梗頭的製作:(五)火柴盒子的製作;(六)裝盒總裝過程。

周大少團長把這火柴生產六道工藝流程中的前五道一個小區給安排了一個,依序下來相當於形成了一個很大的流水線生產。

而每一個住宅小區負責的一道火柴生產工藝流程,比如原木分解的這道工藝流程,周大少團長又具體分解細緻到鋸木、剝樹皮、旋片、切片、烘乾、篩選等二十多道小工序,使每一道小工序既簡單易操作,又能形成標準化的生產模式。

對於這些基本上都是大老粗的文盲工人師傅們只需要簡單培訓,就能很快上手。周大少團長為了有效進行標準化生產,保證質量。為此還親自動手做了一整套標準化生產工具,他娃笑稱是:“認不到字不要緊,認不到公差誤差也不要緊,做個框框給你們,比到起框框下鴨蛋嘛!”

標準化,流水線,產前產中產後全面質量管理,這就是ISO嘛!這個周大少團長故弄玄虛。

試生產一個月下來的效果怎麼樣呢?,從劉鴻聲劉老爺子翻著生產臺賬,一疊聲的驚呼:“出乎想象!不可想象!難以想象!”就知道了。

試生產一月,上海大中華火柴公司的月產量達到了令眾人瞠目結舌的五萬箱(十盒為一封,一箱子為一百封,即一千盒。那五萬箱是多少盒火柴?五千萬盒!),足足是以前月產量三千多箱的近二十倍,遠遠超過了周大少團長與劉鴻聲劉老爺子打賭的十倍的約定,周大少團長漂亮的贏了。

而這一切卻是在基本上都是人工,沒有使用機械化生產的這個“荒唐”的情況下完成的,怎麼不令所有人都瞠目結舌嘛。其實很簡單,周大少團長實行了一種嶄新的工資結算方法:

不保底,全計件!可謂是把工人們每一滴油都榨乾淨了,這個“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