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人的傾慕。
四是騙色、騙情成功後,使被害人完全落入“溫柔”陷阱,再為自己編造“落難白馬王子”假相,博取女性同情心,主動拿出錢財。
五是以交友、徵婚為幌子詐騙,大多牽扯**,女性往往不願報警,從而降低犯罪風險。
雖然詐騙行為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在一些共同的特徵,把握這些特徵予以防範,是可以避免使自己誤入歧途、落入圈套的。更何況很多騙子的手段並不見得很高明,受騙的主要原因還是出於受害人本身。一般說來,受害人具有一些不良或幼稚的心理意識,是詐騙分子之所以能輕易得手的關鍵。通常,下面幾種不良心理意識易被詐騙分子利用:(1)虛榮心理;(2)幼稚、不作分析的同情、憐憫心理;(3)貪佔小便宜的心理;(4)輕率、輕信、麻痺、缺乏責任感;(5)好逸惡勞、想入非非;(6)貪求美色的意識;(7)易受暗示、易受誘惑的心理品質等等。
以學生為例
1、思想單純,分辨能力差
很多同學從小學、中學到大學都有“十年寒窗”的經歷,與社會接觸較少,思想單純,對一些人或者事缺乏應有的分辨能力,更缺乏刨根問底的習慣,對於事物的分析往往停留在表象上,或根本就不去分析,使詐騙分子有可乘之機。
2、感情用事,疏於防範
幫助有困難的人,這是我國的優良傳統,是值得我們繼承和揚的。但如果不假思索去“幫”一個不相識或相識不久的人,這是很危險的。然而遺憾的是,我們有不少大學生就是憑著這種幼稚、不作分析的同情、憐憫之心,一遇上那些自稱走投無路急需幫助的“落難者”,往往就會被他們的花言巧語所矇蔽,繼而“慷慨解囊”,自以為做了一件好事,殊不知已落入騙子設下的圈套。
3、有求於人,粗心大意
每個人免不了有求他人相助的事,但關鍵是要了解對方的人品和身份。有些同學在有求於人而有人願“幫忙”時,往往是急不可待,完全放鬆了警惕,對於對方提出的要求,常常是惟命是從,很“積極自覺”地滿足對方的要求進而鑄成大錯。
4、貪小便宜,急功近利
貪心是受害者最大的心理缺點。很多詐騙分子之所以屢騙屢成,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利用人們的這種不良心態。受害者往往是為詐騙分子開出的“好處”、“利益”所深深吸引,自以為可以用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利益和好處,見“利”就上,趨之若鶩,對於詐騙分子的所作所為不加深思和分析,不作深入的調查研究,最後落得個“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可悲下場。
'編輯本段'防止詐騙的策略
1、要有反詐騙意識
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當然,“防人”並不是要搞得人心惶惶,關鍵是要有這種意識,對於任何人,尤其是陌生人,不可隨意輕信和盲目隨從,遇人遇事,應有清醒的認識,不要因為對方說了什麼好話,許諾了什麼好處就輕信、盲從。要懂得調查和思考,在此基礎上作出正確的反應。
2、不要感情用事
詐騙分子的最終目的是騙取錢財,並且是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騙走。因此,對於表面上講“感情”、“哥們義氣”的詐騙分子(特別是新認識的“朋友”、“老鄉”、遭受不幸的“落難者”),若對你提出錢財方面的要求,切不可被感情的表象所矇蔽,不要一味“跟著感覺走”而缺乏理智,要學會“聽、觀、辨”,即聽其言、觀其色、辨其行,要懂得用理智去分析問題。最好能對比一下在常理下應作出的反應,如認為對方的錢財要求不合實際或乎常理時,應及時向老師或保衛部門反映,以避免不應有的損失。
3、對過於主動自誇自己“本事”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