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個地方著手。 一方面想看看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期待或許在某個地方可以 得到有效的線索,因此就會採取錯誤的行動。
可是,除非單獨被置於完全未知的問題當中,否則一般人不會輕易嘗試錯誤。大部分的 人多多少少都會擬定系統性的假設,以檢驗的形式去嘗試,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假設就 會被修正,成為一種正確性相當高的想法,錯誤自然就會減少。這期間,記憶也一直不停地 起著作用。利用手邊的資訊擬定解決方案(假設),就是一種憑藉推理的動作而間接解決問 題的過程。
我們之所以在無法明確地回想起事情的時候依然可以在空白處填上適當用語,是因為我 們可以從文章的脈絡過程或前後關係中推斷得知,故推理可以說是模糊記憶的支柱。下面這 個例子將證明這一點。 。。
超級記憶力訓練法 第二部分(25)
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在位期間曾發生過“水門事件”,當時的總統事務官約翰?迪恩以證 人的身份出席聽證會。他非常清楚地“回想起”和總統之間的對話,因此被稱為“如錄音機 般記憶的人”。可是後來和真正的錄音帶對照之後,發現他的證詞並不正確。因為在回憶模 糊的記憶時,來自聽證會的壓力促使他偏向對自己有利的立場。
所以說,在“回想”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動員和回憶相關的大量知識,以便推理出應 該要想起來的事情。而我們之所以能透過推理回想,是因為被整理成形的各種知識都被儲存 在長期記憶之中的緣故。
因此,以記憶片斷為線索進行“回想”時,事實很可能會扭曲。相反地,如果送進來的 記憶資訊在處理的過程中充分被理解的話,“回想”就會變得很容易,只要根據被給予的“ 線索”就可以清楚地重現。可惜的是,我們的想法或觀點往往會因長年的習慣或價值觀或態 度而固定成形。
那麼我們該如何減少自身存在的習慣或觀點上的阻礙呢?
理解事情必須動用活動狀態中的記憶。短期記憶的容量是7+2或7-2強克(強克是記憶 的單位),所以1872×69的數字沒辦法在腦袋中進行計算。如此一來,遇到必須持續思索的 一連串事情或不同種類的資訊的時候,就必須先將其放進長期記憶中。
要了解我們不懂的事情,基本上必須先呼叫出已經知道的事情的記憶來幫助理解。可是 ,我們擁有的知識或記憶未必是絕對的,故向他人說明自己的想法時,使用能被一般人瞭解 的說*比較有效。或者也可以使用和自己的想法類似的事物或比喻,這樣就可以防止因為 記憶的個人差異而產生的偏差,避免不僅是記憶的量和質,還包括記憶的自我中心所產生的 扭曲。
記憶可以透過結合新舊想法而產生新的理解。利用動態記憶的特性不斷更新自己的計劃 ,可以提高我們的理解力。
記憶力好是不是就代表腦筋好,且富有智慧?
關於智慧,有許多不同的定義與解釋,但是此處的智慧,基本上是指個人可以滿足地過 社會生活,亦即在變化的環境中維持自我和適應環境的能力。第二,則是指歸納和演繹的思 考能力。第三,則是指創造力。以上代表的都是妥善使用被儲存的記憶的能力。由此看來, 我們也可以說,智慧是依賴記憶力的。但是,有人記憶力不佳,智力卻很高;也有人看似有 智障,卻又表現出天才般的記憶力。
一提到創造性或創造力,可能有人會馬上聯想到靈感或直覺。其實,創造並不是無中生 有。儲存在腦海中的知識或經驗越多,就越能從該處衍生出某種新東西。
所謂創造,本來是以獨創的方法將各種沒有關聯性的資訊結合起來,製造出新的統一體 。從這一層意義來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