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有違背宋哲武命令、甚至是意圖的事情,就是張亞飛、高宗寶、魏廣惠、梁芳、伍進幾個宋哲武的同學和第四路軍建軍的元老功臣也不敢,大家現在只是按照宋哲武的命令去做事。
而且事實證明宋哲武這些年來的所作所為都是正確的,第四路軍有今天,不僅是宋哲武有錢來支撐,更因為宋哲武有智慧,因為他決策正確,現在第四路軍雖然發展成國內首屈一指的大勢力,可是並沒有像馮玉祥、李宗仁、閻錫山等人那樣,引起蔣介石的不安,必欲拔除而後快。這一切在座的所有人,特別是陶蓉、李文田、李思熾幾人都曾經身在其中,感觸更深。宋哲武現在所做的,僅就軍事上而言比馮玉祥、李宗仁、閻錫山所做的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可是蔣介石竟然就能容忍第四路軍的發展,這不能不讓他們驚奇,也不能不讓他們佩服宋哲武的手段。
雖然是這樣,在座的這些人還是認為宋哲武的一年目標很難完成。閻錫山在山西經營二十來年,可謂根深蒂固,晉綏軍又以善守著稱,要拿下山西絕非易事。可是想歸想,現在只要宋哲武作出決定,他們還會義無反顧地堅決執行,所以都靜靜地等著宋哲武的下文。
對於手下這些大將在自己面前很少提出不同意見這一點,宋哲武很有些無奈。建軍初期,有許多事情宋哲武還經常同他們商量,可是隨著第四路軍的不斷發展壯大以及宋哲武在第四路軍中的威望日隆,軍中大事基本就只同簫國棟、王敘商量。就是這樣的商量,也都是宋哲武藉著商量的名義說服他倆,簫國棟和王敘只是根據宋哲武的意見在細節上做補充。
宋哲武也認為這樣一種情況對於第四路軍的發展並不是很好,權威是必須要絕對保證的,如果有任何人敢於挑戰他在第四路軍中的權威,那他是絕對不會手軟的。可是適當的民主也是很有益的,如果都是他的一言堂,有些事事情難免會考慮不周。
正因為這樣,陶蓉和李文田、李思熾、趙鳳武等人的到來,宋哲武很是重視,他認為第四路軍很需要有新鮮血液。特別是陶蓉和李文田,這兩人的性格很相似,都是擁有智慧但同時又有些耿直。只不過陶蓉會把自己的思想隱藏的更深些,但骨子裡還是率直坦誠。宋哲武認為對於這樣的人,只要真心相待,他們也會“報之以李”。
第四路軍的所有人,只要不是公開反對他,宋哲武都會很大度的接受。當然,前提是必須正確。也正因為如此,宋哲武甚至對於敢於臨機改變命令的徐放,很是喜愛。
魏廣惠的騎兵軍其實真的只有三萬多人,餘下的七萬多人都是會騎馬的步兵。宋哲武就是想要一支擁有高度機動性的有力部隊,雖然為了保持機動性宋哲武不得不以犧牲這支部隊的火力為代價,僅僅為這七萬多人的部隊配備了60mm、82mm兩種迫擊炮,不便馬上攜帶的山炮一門也沒有配備。為了保證這支奇兵的戰鬥力,宋哲武選派了大量的有戰鬥經驗的各級軍官去充實它。只是這支實際的步兵部隊一直由魏廣惠這個騎兵將領來統領,這讓宋哲武很不放心。為了不引起別人的注意,宋哲武也一直沒有敢派張亞飛、高宗寶、張濤這幾個他放心的大將去統領。
但是由於大戰臨近,沒有一個宋哲武信任的、有實戰經驗的強有力的將領去統帥這支部隊,宋哲武實在放不下心來。不過這次宋哲武決定讓徐放去騎兵軍率領這支會騎馬的步兵,當然,現在名義上只是擔任魏廣惠的參謀長。
看著默不作聲的眾人,宋哲武無奈的自顧自地說:“日本一旦對我們動手,首先就會拿東北開刀。不僅是因為東北地處中國版圖的一角,還因為東北雖然易幟,但東北還是相對獨立於中央之外。另外,日本人在東北不僅有許多既得利益,還有關東軍駐紮,他們很容易在東北挑起事端。而中央政府迫於國內政治、經濟、軍事壓力和弱勢,在不觸動中央政府在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