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
到了10月15日,港府終於拿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財政司彭勵治頒佈聯絡匯率制度,即港元與美元掛勾,匯率定為7。8港元兌1美元,並於10月17日正式開始運作。
就在這個從混亂到有序轉變的過程裡,媒體猛然間發現,那位號召大家要對港元抱有信心,並以實際行動用手中美元購入港元的世界首富,竟然無比光明正大地賺了一筆小錢錢。
這可真是好心有好報啊!(未完待續。)
第0517章 不稀罕你們的授勳
可以說,香江在貨幣政策上採取聯絡匯率制度,屬於一種必然的選擇。
雖然香江在經濟發展上被列入“亞洲四小龍”,但其自身的“硬度”是個難以迴避的短板。港元的價值,必須透過“傍大款”的形式才能體現出來。
1935年到1972年之間,港元與英鎊掛勾。但隨著英國經濟實力的減弱,以英鎊做為港元的支柱,變得越來越不可靠。
1970年代的全球能源危機爆發後,英鎊匯率於1972年6月開始自由浮動,港元便在之後兩年轉而和美元掛勾。初時為5。65港元兌1美元,接著在1973年2月改為5。085港元兌1美元。
可在進入1974年後,美元的弱勢也越來越明顯,於是港元在1974年11月,改為自由浮動。
這個應時而動,一開始還是很成功的。但香江貨幣政策架構在本質上依賴強國貨幣價值來定位的本質,並沒有改變,同時自由浮動又導致沒有明確的貨幣政策目標,於是,香江經濟不可避免地步入動盪期。
從宏觀角度來講,自1977年開始,包括貿易逆差、貨幣貶值、通貨膨脹等等在內的問題,便開始浮現了。
當時間進入1980年代,香江前途問題必須正視後,接踵而至的地產泡沫和股災,以及港人對港元信心的動搖,又把港元向大幅貶值方向重重地推了一把。
因此,《師姐英姿之金錢帝國》裡大反派處心積慮地研究香江貨幣政策的漏洞。野心勃勃地想要控制港元。是有一定事實根據的。
要不然。香江的精英階層也不會對這部電影趨之若鶩,甚至連港府都要跳出來澄清自己並非尸位素餐了。
全新出爐的香江聯絡匯率制度,屬於固定匯率制度的一種,即在聯絡匯率制度下,港元以7。80港元兌1美元的匯率與美元掛勾。
但香江聯絡匯率制度也有自己適應本土的特色,與其它固定匯率制度頗為不同。
在正常情況下,港府或央行不會主動插手干預外匯市場,即透過控制港元的供應與需求來直接影響匯率。而是以貨幣發行局制度的形式,讓香江三家發鈔銀行——中銀、滙豐、渣打,進行套利活動,從而達成維持匯率穩定的目標。
準確來講,7。8港元兌1美元的匯率,實際上只存在於三家發鈔銀行和香江金管局買賣負債證明書的交易時刻,真正的市場匯率仍然由市場力量決定,其並非絕對地以7。8港元兌1美元為準。
比如,假設外部資金流入時,投資者買入港元。港元的市場匯率升值至7。5港元兌1美元,發鈔銀行便可以持美元向金管局以7。8港元兌1美元的聯絡匯率。購入負債證明書發行港元,每換取1美元就可以從中獲利0。3港元,進而使得香江貨幣基礎得以擴張。
這個貨幣擴張的過程,會增加市場上的貨幣供應量,逼使利率下調,資金繼而流出,港元市場匯價回到聯絡匯率的水平。
再如,假設大量香江資金流出時,港元的市場匯率貶值至8港元兌1美元,發鈔銀行便可以持負債證明書向金管局以7。8港元兌1美元的聯絡匯率換取美元,每換取1美元就可以從中獲利0。2港元,進而使得香江貨幣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