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算難事,真正難能可貴的是自己能夠度過苦海後,還幫助其他人一同度苦海。所以,你接下來的修行,就是要幫助阿袖也在這苦竹林中安然自在,什麼時候你能夠成功,那就是真正出師了。”

自渡苦海得逍遙那是自了漢,普度眾生那才是菩薩心腸。將夜嘗試著將自己的意志離體,罩住流袖。可以一試就發現不大可能,因為他的意志用來自保已經被壓制在體內,不得動彈。此時再要他抽出力量去救人,那是萬萬不能。

就好像在生活中,自己有時都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還怎麼去幫助別人呢?

將夜會意道:“看來,我的意志的力量還不夠大,只能夠承載住自己,不能夠承載別人。所以,我還要努力才行。”

刀心中暗道:也。

'正文 第三百四十二章 揚長避短'

“好啊,你能夠自悟,那是很有慧根的表現,我今天心情很好,就再給你們傳授一篇兵道吧。一口氣將戰略大局給你們講完,這第一篇是廟算,第二篇是算錢糧,第三篇就是講用兵之前的謀算,我來細細講給你聽。

先祖雲: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戰不貽;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我來替你們解釋!

戰爭的原則是:使敵人舉國降服是上策,用武力擊破敵國就次一等;使敵人全軍降服是上策,擊敗敵軍就次一等;使敵人全旅降服是上策,擊破敵旅就次一等;使敵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擊破敵卒就次一等;使敵人全伍降服是上策,擊破敵伍就次一等。

所以,百戰百勝,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透過交戰就降服全體敵人,才是最高明的。所以,上等的軍事行動是用謀略挫敗敵方的戰略意圖或戰爭行為,其次就是用外交戰勝敵人,再次是用武力擊敗敵軍,最下之策是攻打敵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為之,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製造大盾牌和四輪車,準備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碼得三個月。

堆築攻城的土山,起碼又得三個月。如果將領難以擬製焦躁情緒,命令士兵象螞蟻一樣爬牆攻城,儘管士兵死傷三分之一,而城池卻依然沒有攻下,這就是攻城帶來的災難。所以善用兵者,不透過打仗就使敵人屈服,不透過攻城就使敵城投降,摧毀敵國不需長期作戰,一定要用“全勝”的策略爭勝於天下,從而既不使國力兵力受挫,又獲得了全面勝利的利益。這就是謀攻的方法。

所以,在實際作戰中運用的原則是:我十倍於敵,就實施圍殲,五倍於敵就實施進攻,兩倍於敵就要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