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攜帶乾糧了,士兵們每人攜帶了七天的糧食,大概一斗半左右,因為還有盔甲、長矛、戰刀和必須行軍裝備,每個士兵攜帶的重量差不多三四十斤,這便是極限了,我們也想多帶點糧食,但實在沒有辦法,最後我們堅持了十天,最終因為糧食斷絕而無法渡過富水,可以說糧食不足是主要敗因,當然還有別的原因。”

說到這,李孝恭冷冷看了一眼李神符,李神符不屑地哼了一聲,顯得毫不在意,在軍事上,他不如李孝恭,但在官場鬥爭上,他就比李孝恭強得太多了。

陳叔達沒有深究李孝恭的最後一句話,他點點頭繼續道:“隋軍也常常遠距離行軍,為什麼他們就沒有糧食問題,根本原因就是他們有水道運輸的便利,從九江郡到江夏郡,根本就不能從陸路行軍,早在漢末東吳爭荊州便向我們充分展示了長運水運在荊州戰役中關鍵作用,我們沒有戰船,無法從水路運輸糧食和士兵,這才是江夏失敗的根源,這就是我們水上實力遠不如北隋而導致失敗的重要例證。”

李建成在一旁忍不住道:“可是陳相國,我們在滅蕭銑後也繳獲了幾百艘戰船,但我們並沒有投入進江夏之戰。”

“這就是關鍵所在了,我們為什麼沒有將幾百艘戰船投入到江夏之戰去,不就是我們沒有水軍嗎?船伕可以從沿江各郡強徵,但水軍呢?我們大部分士兵坐船都會暈船,讓他們去和北隋水軍在江面搏擊,恐怕他們連江夏都到不了便全軍覆滅了。”

陳叔達這席話聽似有道理,但還是有漏洞,唐軍士兵雖然大多不識水性,但投降的八萬南郡士兵卻大部分都水性不錯,其中還有三萬水軍,只是唐軍根本沒有用他們而已,這就是為將者或者是決策者的戰略眼光問題了,李建成還想再反駁,李淵卻擺擺手,制止了他的反駁。

“讓陳相國說下去,皇兒可以等會兒再說。”

“是!兒臣遵令。”李建成心中雖然不服,卻不敢頂撞父皇,只得沉默了。

陳叔達對李建成欠身行一禮,又繼續道:“第二個例證便是洛陽之戰,秦王殿下為什麼不得不撤軍,放棄洛陽?”

陳叔達舉起一封信對眾人道:“我手中這封信便是張鉉寫給秦王殿下的親筆信,信中寫得很清楚,如果秦王殿下不願撤軍,那就不僅僅是中原大戰的問題,河套的五萬隋軍會南下隴右,幷州也會爆發戰爭,我們為了出兵中原,將隴右的三萬軍調走兩萬,隴右只有一萬駐軍,太原雖然有三萬精銳之軍,但幷州南部卻只有數千軍隊守河東城,張鉉顯然很清楚我們的弱點,秦王才被迫放棄洛陽撤軍至函谷關,這就是典型的實力不如人,所以微臣說,大將有一定的責任,但更重要是我們實力不濟。”

陳叔達說完了,行一禮退了下去,李淵點點頭感慨道:“不愧是金玉之言啊!”

李世民卻暗暗震驚,陳叔達手中這封信是他派人進京秘密交給父皇,現在卻在陳叔達手中,說明陳叔達的這番話和父皇已經達成共識,甚至就是父皇的授意,李世民暗暗揣摩,或許父皇所謂追究責任的說法僅僅只是一種表態而已看,他本想主動承擔責任,但現在看來,並不是劉文靜說的那麼回事。

李建成心中愈加不滿,陳叔達的這番話明顯輕責任而重大局,說得論據很充足,頭頭是道,卻絲毫不解決問題,難道要告訴天下人,唐軍失敗是因為實力不如北隋,那豈不是告訴大家,唐朝遲早被北隋所滅嗎?

更讓李建成揪心的是,父皇明知陳叔達話語中漏洞百出,卻還稱讚金玉之言,這哪裡是要吸取教訓的態度,分明是要矇混過關。

其實李建成知道,無論杜伏威造反中計、江夏失敗、丟失荊州,還是洛陽爭奪失利,裡面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紙上談兵,一群文臣在皇宮內討論後做出戰略決策,讓大將去執行,根本不管實際情況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