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五章 種下屬於自己的樹(第2/4頁)
章節報錯
沒有得到席爾瓦的保證,裁判協會在8月17號還是在新協議上簽字。
這種情況下,席爾瓦也沒有再一味牴觸閔聰達的新方案,而是和麥卡琴握手,雙方新的協議正式達成。
席爾瓦之所以這麼做,不是因為閔聰達支援博彩合法化,也不是他妥協了,而是正好他有一件很重要的事需要閔聰達去辦。
那就是關於中國市場的nba資源版權問題。
2015年的夏天的確是亞當-席爾瓦大展身手的一年。
他正式開啟了他的聯盟未來發展戰略計劃,而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關於中國市場的發展。
這是大衛-斯特恩留下的遺產中很寶貴的一個。
nba號稱是四大聯盟中國際化做的最好的一個,但也有批評者聲稱,nba所謂的國際化,其實就是中國化。
因為中國市場有著龐大的人口,高速發展的經濟意味著大量年輕人有著強烈的體育文化消費需求,恰好中國的職業聯賽市場化很不完善,這就導致了巨大的市場真空,給了nba趁虛而入的機會。
相較而言,同樣人口眾多,經濟發達的歐洲,職業足球早已牢牢佔據了統治地位。
就算是籃球,歐洲籃球的職業化、市場化同樣非常好,而且具備歐洲本土特色,雖然水平不如nba,但在市場上足夠和nba抗衡。
還有人口大國印度,這個曾經的英聯邦國家不愛足球不愛籃球,人家最愛的是板球,nba完全找不到大面積的受眾。
只有中國,有著很好的籃球市場與群眾基礎,且本土職業聯賽相當拉胯。
斯特恩早在80年代就開始在中國佈局,培養了一批nba籃球愛好者。
隨著王治郅、姚明等人進入聯盟,使得中國市場成為nba不可忽視的一塊大蛋糕。
不過nba雖然在中國耕耘了30年,但從變現角度考慮,這塊市場依舊是個開發不完全的處女地。
因為中國的電視消費習慣和美國截然不同,中國人沒有看付費電視的習慣,所以只能依靠廣告提供收入。
廣告的收入有不穩定性,也不利於培養死忠球迷,隨著姚明的退役,nba在中國的熱度一直在降低。
nba方面非常希望尋找一個戰略合作伙伴,全盤接手nba在華的發展,整合nba過去在中國留下的資源、影響力,為聯盟提供變現的收入。
閔聰達作為中國人,同時他的亞洲青少年籃球發展基金會已經運作了五年多,在中國已經有了很大影響力。
席爾瓦認為,讓閔聰達參與到這件事的運作中,會給nba找尋出一條足夠正確的道路。
“斯瑪特,如果可以的話,nba亞洲區總裁的位置始終向你開放。”
在兩人的談話中,席爾瓦依舊不放棄把閔聰達發配遠東的想法。
閔聰達對亞洲區總裁沒有什麼興趣,但對合作的事,他很感興趣。
之前中國擁有nba賽事轉播權的,一個是大名鼎鼎的央視,還有廣東地區的電視臺,以及網路上的新浪傳媒。
電視臺的問題在於,他們只購買少量關鍵比賽的轉播權,雖然在過去電視時代為nba在中國的傳播居功至偉,但當下的網路時代,央視、地方電視臺的影響力在大幅度下降。
至於網路傳媒,新浪的轉播可以說做的稀爛,不論是轉播的清晰度,還是解說的專業度,以及周邊內容的開發上,可以說是草臺班子中的草臺班子。
新浪的比賽網路直播效果,比一些盜鏈還要差,既不高畫質,還卡頓,觀看體驗很糟糕。
所以,nba方面是不打算再和新浪合作,目前的潛在合作物件,一個是騰訊,一個是阿里。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