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要大量的工人來進行生產,同時他們又不肯讓出工坊的利潤。
要是二十一世紀,雙方大概還可以透過聯合起來,把工人往死裡壓榨,來取得利益上的妥協。但是不要忘了,後世逼中國農民離開土地,花費的是怎樣的代價。而這個世界卻不行。奴隸社會,奴隸也是財產,沒可能完成“這從頭到腳都流著黑血”的資本轉換。
不過西歧顯然不屬於頑固派的奴隸主,在研究古凡的時候,他們竟然真的拿古凡的施政手段到西歧試了試,這一試,可驚了不少的人。
簡單來。如果製造一張凳子,需要先製作木板和木條,然後把木板做成凳面,把木條做成凳腿和橫欄,最後把它們組裝起來。
如果是讓一個木匠來做的話,他需要先找到合適的樹,然後把樹砍倒,製作成木料,再把木料加工成木板和木條,然後再一點一點地把凳子給做出來。這樣一來,一位木匠同時當然只能製作一張凳子,而且需要不少的時間精力。如果需要做許多凳子,要麼耐心等待,要麼就多找一些木匠來。
但如果使用流水作業法,砍樹的只要砍樹,處理木料的只要處理木料,製造木板和木條的,製造凳面、凳腿和橫欄的,以及最後負責組裝的,都是不同的人。他們只要專心負責自己的一部分工作,不需要懂得太多的東西。這樣的話,只要是心靈手巧的人,稍稍訓練一下就能完成工作,就不必為了這點東西而勞動專業的技術工人——木匠。
而且,因為每一組工人都只需要負責自己的那一部分內容,他們的技術會提高得很快,用不了多久,他們做出來凳子就不會比木匠製作的差。
因為他們始終只懂得一樣,工錢自然不會像專業的木匠那麼貴。所以即便是生產效率稍稍低一點,總成本也能降低很多。
不僅如此,隨著工人們日漸熟練,生產效率也會提升。最終他們的總體生產效率反而能夠過大多數的木匠,為工坊主人提供更大的利潤。
最重要的是,木匠的數量是有限的,怎麼培養也不可能太多——要培養一位熟練的木匠,至少需要五年的時間,這還只是做凳子之類,如果要做的東西複雜一點,甚至可能會花上十年。
相比之下,培養一批流水作業的熟練工人,最多幾個月就行了。
這就意味著工坊可以有很高的產量,這樣的產量是絕對可以碾壓他們現在使用的技術手段的。在其他人不過才看到古凡他們的戰爭實力,西歧卻已經看到的更多。
畢竟古凡沒有穿越前,商人與諸侯的矛盾是無法調和的,所謂“斷人財路,如同殺人父母”,又所謂“只要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資本家連上絞刑架都不怕”。
在商業沒有發展起來,根本擋不住奴隸主的聯合絞殺。這當然是“商人”越發展,矛盾越深,大商氣運越是下滑。
古凡來了就不同。徵東夷,滅魔族,一下子就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只要他再調理一下大商的勞資糾紛,大商這個商品初加工型的企業便復活了。
大商的氣運當然是大盤震盪,由谷底反彈了。
可惜,如此大才卻是替商紂賣命,西歧廟根本就容不下這尊大佛。
所以,姬昌對古凡的行止十分關注,巴不得紂王永遠也不要讓這樣的大才返回朝歌主持大局。
可惜,他的願望註定要落空,紂王最終還是將古凡召回了朝歌。
而此時,姬昌也沒什麼心思搞動作,他自己都焦頭爛額滿頭包呢。
不流水線的引入,效果是剛剛的,卻引發了手下的不滿。“你是有道之君”,怎可行此“無道之事”!
而且,也有如懲罰一般。伯侯夫人懷孕足有三年,到現在孩子還沒有出生,他心中那個急啊。
自從十年前將長子姬考送到朝歌,這還是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