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部分(第1/5頁)
章節報錯
,在日、美、意、法的武裝干涉下,中東鐵路曾一度“國際共管”。
1919年,蘇聯迫切需要中國的承認,曾發表對華宣言,願意把中東鐵路交還給中國,次年蘇聯又發表對華宣言,提出中蘇共管中東鐵路的條件。由於北洋政府不承認蘇聯,錯失了一次良機。另外弱國無外交,也是無奈之舉。
1923年,蘇聯平息了內亂,並在中蘇邊境大量陳兵。在此壓力下,北洋政府態度轉變,開始和蘇聯談判。這中間涉及到外蒙問題,並費了很多周折,最後雙方草簽了一份協議,表面看雙方似乎鬆了一口氣,沒有想到因此引起一場軒然大波。
按照一般慣例,協定草案應先向外交部長彙報,並經內閣全體討論後方可簽字。可是擔任談判的中俄事務督辦王正廷可能疏忽了,竟忘了這道程式。當時外交總長顧維鈞提出異議:中俄草案因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這自然涉及到外蒙問題。最後結果宣佈王正廷越權,草案被擱置。蘇方強烈要求3日內承認草案,後來在其他列強幹擾下未果。
孫中山提出“聯俄”的主張,北洋政府慌了手腳,再加上國際上紛紛承認蘇聯,與蘇聯繼續談判已經刻不容緩。表面上中俄談判像中斷的樣子,其實暗地裡一直在接觸。態度明朗化後,中蘇經過談判,簽訂了《中俄協定》。協定包括7個宣告、一個照會,還有《暫行管理中東鐵路協定》。
《中俄協定》和《暫行管理中東鐵路協定》,基本涵蓋了所有的內容。即取消俄在華的一切不平等特權,承認外蒙是中國的一部分。中東鐵路雙方共管,中國可以贖回。並在人事安排上也做了相應規定。另外中東鐵路只能由中俄解決,不許第三者插足等。
張作霖於1924年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失敗便宣佈“獨立”,並公開宣稱:自1924年5月1日起,一切北京訂立關於東三省,熱河、蒙古、察哈爾之條約,未經本司令同意,概不承認。故此為了爭取東北當局對中東鐵路的支援,蘇聯政府又於同年9月與東北地方當局簽訂了《俄奉協定》。除重複《中俄協定》的有關條約外,蘇方還做了進一步的讓步,即中東鐵路無償的全部交還給中國從前俄時代規定的八十年縮短為六十年,並承諾中方在任何時期可以贖回。
其實蘇方在協議簽訂後,雖然更換了主要負責人,執掌了經營大權,但是並沒有認真履行協定的相關規定。尤其在很多特權上仍然獨攬大權,這是中蘇爆發衝突的最大隱患。張作霖強行收回松花江航運權、中東路蘇方所設電報電話、中東路教育權。雖然蘇方不斷提出抗議,但是基本上處於預設狀態。
儘管摩擦不斷,但大體上相安無事。張學良宣佈易幟後,又採用了不少舉措,收回了不少權益,蘇方皆預設,張學良認為蘇聯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中蘇爆發的導火索是,5月份,張學良接到蔣介石的密電,說馮玉祥組建“護黨救國軍”叛亂,與蘇聯住哈爾濱領事有關。
隨後張學良命令部下以“俄人宣傳赤化,顯違奉俄協定”為由,搜查蘇聯領事館,搜走機密檔案,並逮捕蘇聯商船局、遠東煤油局、遠東國家貿易局等數十人。另外還逮捕了哈爾濱蘇方領事館領事,解散蘇聯職工工會。
事態如此惡化,蘇聯政府反映強烈,並開始戰爭準備。七月份張學良在北平和蔣介石會晤,具體內容不得而知。顯然張學良獲得蔣介石的支援,繼而在中東鐵路全線開始行動。7月17日,蘇聯政府宣佈斷絕和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並宣告保留中俄、奉俄規定的一切權利。
隨後中蘇戰火燃起,從7月份,雙方在滿洲里、黑河、三江口海戰等多處爆發激烈戰鬥,同時雙方還出動了飛機等。截止到11月末雙方共出動近20萬兵力。戰爭的結果不言而喻,張學良的江防艦隊全軍覆沒,其實失敗早就註定了,因為較量的雙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