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兄弟的意思願不願?待兒去問了他再說。”那後母道:“不必問他,同我說就是,你且說來。”帝舜道:“第一項,路的遠近,計較不計較?”那後母道:“你這個問題的意思就是說,近地不可封,遠地可以封了。是不是?”帝舜應道:“是。”那後母道:“近地與遠地有什麼分別?難道近地天子不得而私之,遠地可以私用嗎?”帝舜忙陪笑道:“不是不是。近地人人所貪,必以待有功。封兄弟於近地,為眾人所注目,易啟物議。遠地人之所棄,容易使人忽略些。還有一層,近地難於見功,遠地逼近蠻夷,易於樹績。現在三弟一無功勞,兒封他一個地方,雖則近於私情,但是幾年之後,成效卓著,那麼就有可以解釋,不受人之指摘了。”

那後母道:“你剛才不是說,象兒不知道政治嗎?邊地遠方,逼近蠻夷,人地生疏,哪裡會得有成效呢?”帝舜道:“兒所以還有第二層要問三弟:不知道三弟但是要富貴尊榮呢?

還是兼要那刑賞政治的權柄呢?兼要刑賞政治的大權,兒有點不放心,恐怕吃不住,弄糟了,倒反為難。如其只要富貴尊榮,那麼兒有辦法,三弟儘管去做那邊的諸侯,居這個爵,享這個名。由兒另外派遣精明強幹的人去代治那個國家,一切賦稅等等統歸三弟,豈不是富貴尊榮都齊全了嗎?”

那後母聽到這話,正在忖度,尚未發言。那象本在後面靜聽訊息,等到這個時候,覺得萬萬忍不住,直跳的跳出來,叫道:“二哥,好的好的!就是這樣吧!我橫豎不知道什麼治民理國之道,我只要富貴尊榮便罷了。”帝舜聽了大喜。過了幾日,就釋出命令,封弟象於有庳,但是象不必一定在那個國裡,仍舊可在家伺候父母,來往極為自由,亦算是幸運之至了。

一日,帝舜視朝,問群臣道:“從前洪水為災,百姓流離蕩析,艱食鮮食,生命尚且不保,當然談不到“教育’二字。

如今水土平治已經二十餘年,大司稷播時百穀成效卓著,天下百姓大約都可以算小康了。但是人心容易為惡,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古人說的話一點都不錯。大司徒歷年播教以來,教他們親睦,教他們謙讓,效驗亦已大顯。不過朕的意思:於成|人而施教化,收效較難,因為習慣已成,成見已深,一時不容易改轉,不如先就重蒙教起,古人說:‘蒙以養正,聖功也。’所以朕擬大規模的設起幾個場所來,無論什麼人家的子弟都叫他來學。這個場所的名字,就叫作學。學有二種:一種是學些技能及普通的知識;一種是學做人。有了技能和知識,將來長大之後就不至變為遊民,可以得到一個相當的職業,以維持其生計。知道了做人的道理,將來長大之後,到社會上去,就是一個善人。人人都能如此,國家豈不是就大治,刑罰就可以不用嗎?古人說:‘移風易俗,莫大於教。’膚的意思如此,汝等以為何如?”

大司徒道:“帝之言甚是。臣的意思:教固然要緊,育尤其要緊。人之初生沒有不善的,所以不善的原故,就是為習俗所染。譬之一根絲,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近朱則赤,近墨則黑。所以能夠另闢一個場所,訂定一種教法,造成一個環境,使他左右前後,所見所聞,無非是個正人,無非是個善事,那麼就是他天性本惡,亦可以化而為善,何況本來是善的呢?

所以帝的主意甚是,臣以為可行。”

帝舜道:“那麼有兩項要先決定。第一項,是教育的宗旨究竟如何?朕的意思:最好定一個極簡極賅的字,做一個標準,然後依了這個標準做去,自然容易達到目的。”

於是大家一齊思索,有的主張用“讓”字,有的主張用“仁”字,有的主張用“孝”字,紛紛不一。帝舜道:“朕看起來用‘孝’字最妥當。‘孝’為百行之原。先帝當日就最重‘孝’字,但是百姓識淺,以為‘孝’字是專對父母而言,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