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瑚、毛氈、葡萄酒等各種貨物,又貪婪地購入所能買到的絲綢、陶瓷、茶葉以及各種絲織品、瓷製品、工藝品,第一輪的貿易種類不多,卻已經有商隊在入貨之後就往回走了。
然而這一切還僅僅是一個開端。
金城以西,商人們聽說絲路已開之後更加堅定了他們往東走的決心,而金城以東,第一批走私者的獲利讓訊息迅速地向東傳播開去。
儘管處於亂世之中,當相對來說仍然是全世界最發達的地區中原的商人都蠢動了起來!這是一個巨大的生產腹地與消費腹地,其所能產生的經濟力量,遠遠不是薩曼王朝所能比擬。
而能夠抵達金城的另外一條道路西南通往巴蜀的路也開來了一支馬隊。
後唐與後蜀之間的邊界這幾年來一直處於不穩定狀態,成州的背叛與內附讓李從珂大發雷霆,不過他也沒有因此就立刻發動戰爭正如趙季良所分析的,天策軍對關中的威脅比蜀國大,而契丹以及後唐內部的問題又比天策軍的威脅更重。在現實面前李從珂隱忍了下來儘管蜀軍在得到成州之後馬上將兵鋒進推到岷州、洮州,逼得後唐將佈置在狄道的軍力也回縮到了隴西城。
自此在隴西城、岷州城與蘭州金城之間,形成了一個橫跨三州的空白區域,後唐、後蜀、天策三個政權出於各自的考慮,暫時都沒有派遣軍隊進駐這個地區,但走私商旅卻在這裡暢行無阻。
張邁和薛復都期待著洛陽方面派出使者設立榷場,不過他們卻沒有想到,第一個正式的商團不是來自洛陽,而來來自成都。
踏著大唐岷、洮故道,第一批蜀錦隨著蜀國的使者進入了蘭州境內。
絲綢之路的春天,到了。
第二章 新軍大換血
天策軍的前身安西軍在吞併了歸義軍以後,軍隊的數量幾乎即時翻倍,但張邁從各地反饋回來的訊息中卻發現,軍隊整體力量的提升,並沒有數量增加的那麼明顯。西北唐軍戰力的中堅,仍然是從嶺西帶回來的老班底,在疏勒、溫宿經過整合進來計程車兵即那“七千牧騎”為代表者,戰鬥力已不如嶺西子弟兵來得堅韌,但勝在淳樸,經過楊易的訓練又屢經戰陣後,也成為了一支勁旅,後來吞併了歸義軍以後,新整編的軍隊無論體力素質還是精神狀態,比起張邁在安西的府兵便都有了明顯的差距。
在高昌還未收復、張邁尚未東巡的時候,為了維繫河西的穩定以及對外界的威懾力,張邁在楊易、薛復的建議下決定暫不裁兵,仍然維持著數量龐大的軍隊建制,只是加以整編使之服從指揮而已,其中的精銳部隊由楊易抽調了趕赴高昌,剩下的部隊都就近留在了沙瓜地面。
張邁東巡所用部隊,一是龍驤府以及左右神箭營,二是薛復的舊部,三是河西五都尉所率領的百帳軍精銳,百帳部牧民集體移至肅州,後來又有一部分遷至涼州,沙瓜部隊基本不用,只是由李臏在後方調遣用以料理後勤與治安,有一部分還參加了在沙州與瓜州的屯田,趕著種植冬小麥在高昌戰局未定的時候,這一部人馬還隨時準備著北上增援,但後來並未用到。因此李臏在聽說毗伽退卻後便將沙瓜軍隊部分歸田。
一開始,張邁以為沙瓜軍隊的相對柔弱是由於體制與訓練的緣故,所以在高昌解圍之後,便調郭師庸、奚勝東行,在瓜州建立一座大兵營,要將留在沙瓜的歸附部隊重新回爐訓練,以求練成一支真正的雄師。
但郭師庸和奚勝在瓜州考察了一遍之後,卻沒有按照張邁的要求進行訓練,他們兩人和李臏商議了之後,一起請令趕到涼州,向張邁提出一個驚人的建議解散沙瓜軍隊,重新搜選兵源,重建新軍。
這事本來涉及到軍訓軍備、民政民生等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