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於代地(即河東之北部,此地古為代國)的雲、應、朔、寰諸州,在疆域上與河東相連,一般訊息都得從河東那邊輾轉傳來,朔州雖然已有一條直通套北的道路,但民間與敕勒川關係較淺,敕勒川與秦西之間又還隔著千里無人煙的廣袤套南,所以太原還沒聽到訊息,朔州這邊按理說也應該還不知道,不過朔州這時卻知道了。
隨著曹元忠使團一起出發的,還有一個三人的說書人隊伍,這三個人一個留在敕勒川,一個隨著商隊潛入雲州,一個進入朔州,他們這次的任務,就是將秦西這次會議的重要jing神傳播到代地天策唐軍每次有需要重點宣傳的東西,總會透過類似的手段進行傳播干預,因為訊息經過口耳相傳,百里之外還能保留一半本來面目已經很不錯了,傳到千里之外通常會被扭曲得面目全非,天策的這種傳播策略,就是為了保證重要訊息的傳播不至於被過分地負面歪曲。
雲州朔州寰州應州乃至蔚州,本來就都有趙普那一次帶來的說書人,朔州這位在當地紮根了幾個月,已經熟悉當地民情,甚至說書的時候還能帶一點朔州口音,他通常是四七十講《三國》,二五八講《西遊》,三六九講《聊齋》,初十過後再輪著來,初一、十五則休息不講。
才來了幾個月,已經深受朔州軍民的歡迎,在相對落後的代地,聽他說書成了整個朔州地區最好的娛樂之一,但無論三國、西遊還是聊齋以上內容都只講一午,還有一午,則一定會將《安西唐軍東征記》,東征記講的是過去,中間又常常穿插一些時事,而講時事的時候,又會將天策唐軍的jing神理念貫徹其中,以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
這位說書人來朔州,一開始是在關帝廟前說書,講了七天就有了固定的場所,一開始是隨聽眾隨意打賞,之後定下規矩,以聽書效果為範圍畫地為圈,聽眾要入場得備一把米或兩把雜糧作為入場費,最前面的雅座,得花一文到五文錢,不花錢的,就得在圈外旁聽,儘管朔州處於備戰時期,但他每天開講都是座無虛席,靠著這些收入,就已經讓他仍然生活得十分滋潤更何況他其實是魯嘉陵派出來的人,背後自有靠山,朔州的黑白兩道對他無不敬重,因此在民間地位頗尊。
他每次開講,上午講完,就有四里八鄉的人跑回去將聽到的故事、段子或訊息講給親朋好友同鄉同學聽,這種行動在第一階段只是好事作為,後來有腦袋靈活的發現其中商機,畢竟這位說書人的名氣開啟了,而偌大個朔州不可能人人聽到,就有人早上聽古,下午跑到其它地方開講,弄了個“山寨版”出來反正那位正版的說書人也沒跑來維權,這些山寨版講的好的折價收錢,講的不怎麼樣的竟然也能弄個溫飽,所以短短兩三個月間,朔州境內就冒出了至少一百多個說書人,正版這邊新段子才出來,快則半天,慢則數ri,就能透過各種山寨版本傳到城內諸坊和郊外的四里八鄉這是第二個階段。
再接著,就有更聰明的人找上門來,求說書人收他做徒弟,說書人倒也擇優錄取,從中挑選有基礎又有靈xing的人才,這些人得了衣缽傳承,再出去說書自然比純粹的山寨版更有吸引力,將來想必也更有前途,這是第三個階段。
以上就是天策大唐宣傳部隊的組織形式之一,是魯嘉陵宣傳戰的重要組成,基本上,在力所能及的地方,比如巴蜀的大部分、河南的大部分、河東的南部、襄漢的北部、山東的西部,每個州都會派出這樣一個說書人或變文僧,洛陽、長安和成都這樣的大都會有超過十個,太原、曲阜各有三個,幽州和揚州都各打進去一個,關中地區普及到每個縣,至於秦西地區不但每一個縣都有這樣的說書人或變文僧,而且還有一支兩年以上“說書齡”的**級別巡迴說書隊伍,在每一個墟集的趕集ri在墟市上講說。這些**經過一段時間的歷練之後,技巧成熟,又可以成為說書人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