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人口資源依然不足(第3/4頁)
章節報錯
加之整個太原盆地本就是黃土高原上的一個比較大的盆地,海拔較之南邊的平陽城、安邑城附近的地勢要高出幾百米之多,地理位置也比較靠北。農業灌溉上,僅僅依靠河流目前尚可,但若是人口急劇膨脹,需要大量開鑿水井,高海拔的地方顯然是要比低海拔的地方要困難些。而且氣溫上比之南邊要低上幾度,便是這幾度的溫差,橫向裡一對比,這糧食的產出便要低上一成。
基於以上考慮,姜林這些年已經開始慢慢地在佈局,晉陽城這裡的人口不求太過集中,也不求急速增長。只要能夠滿足西山那裡工業發展的需求,能夠滿足晉陽城人口對糧食的需求便可。諸如以前東邊的銅礦、西山鹽泉最早的鹽場,現在均已經關閉,將一應的技術人員都開始轉向了南邊安邑城那裡。
這也是姜林現在就要開始上馬鐵路的原因之一。無論是從現在的人口分佈,還是從以後的發展趨勢上來看,大唐國的戰略目光不可能一直都放在晉陽城這一處。既然姜林將晉陽城定位為一個工業基地,那麼晉陽城勢必將為其他地方生產各種民用器械、軍用武器,這些成品都是需要運出來的。而且作為一個工業基地,需要的不同的原材料、糧食、各類其他物資也不在少數,這些東西亦需要運進來。這一出一入的吞吐量,可不是依靠現在的馬拉車就能輕鬆滿足的。
大唐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裡,機械學院的孩子們就已經在姜林的帶領下,將輕型蒸汽機定型、生產。大唐國的第二個五年計劃裡,已經依靠輕型蒸汽機的研發、改進過程中積累出足夠經驗的機械學院的師生們,終於製造出了約一百馬力的中型蒸汽機,以這種蒸汽機為動力,孩子們又瞞著姜林,偷偷摸摸地將蒸汽機車也造了出來。
不得已,姜林特批,在煤礦、鐵礦和西山鍊鐵廠之間建造了一條長度約七公里的運輸鐵路路線,一來是為了驗證蒸汽機車的效能以及可靠性、二來隨著西山鍊鐵廠規模擴大,煤、鐵礦石依靠此前的畜力進行運輸確實有些跟不上。
,!
唐國八年,當這條運輸路線竣工,這臺被命名為“雄鷹i”型的蒸汽機車拖著五節車廂,拉著近乎二十噸的礦石,以時速五公里的速度緩緩行駛起來的時候,有幸目睹這一切的民眾們徹底沸騰了。大唐國立大學裡,聰慧的學員們又一次意識到校長經常說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含義。往日裡需要二十輛馬拉車,四十個趕車工、需要耗時兩個小時才能完成的工作,現在只需要兩個司爐工,一個小時多一點便完成了,這是什麼樣的效率?
“科學技術不但是第一生產力,而且是排名第一的武器。一個連一百二十支栓動步槍,五發彈夾全部瞄準射出,需要十幾秒,去掉上彈的時間,一個連一分鐘可射出一千六百發子彈。姑父說,機槍一旦研發成功,一分鐘能射出五六百子彈。三把槍能趕上一個連,若是一個連都裝備機槍,一分鐘就是六萬發子彈。按十發子彈一個敵人,就是六千敵人。要是一個營,一個團,一個……嘶,太恐怖了,不敢想象。”若是說當日看到蒸汽機車第一次試執行時還有誰能不激動,非黑亮莫屬。
言歸正傳,在姜林一系列的佈局下,晉陽城這幾年的人口堪堪達到四萬,雖然比最早的時候人口增長了不少。但作為一個方國都城,這點人口以及這樣的人口增長速度確實有些……但不可否認的是,晉陽城的民眾肯定是整個大唐國域內平均文化程度最高的。十五歲以上的、根正苗紅的晉陽城生人,不需要進行政治審查的晉陽城少年,除了少數幾個孃胎裡帶的、出生時擠的、成長過程中各種疾病造成的腦子確實不太靈光的外,晉陽城少年幾乎都入了大唐國立大學,都成了姜林的門生。
截止唐國十年,大唐國立大學已經畢業的、以及在校的學生,共八千五百一十五人,其中晉陽城戶籍的便佔了一半。而大唐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