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一出了事情,岳氏豈非無後?

顯然徽宗皇帝還有相關囑咐,不會讓嶽翻不理解皇帝的苦心——嶽郎不需要擔憂,官家此次讓嶽郎和貴兄長隨軍聽用,只是想起當初河北匪亂時,岳氏二子皆立下大功,有文韜武略,值此國家危難之際,只好奪情起用嶽郎和貴兄長隨軍聽用,不過官家也說了,為了確保岳氏兩子的安全,不要讓嶽員外老來無子,特允許岳氏兩子不上戰場,不用與敵交兵,只需提意見,參與謀劃即可,嶽郎不需擔憂,官家還說了,就算是全軍覆沒,也要力保岳氏兩子的安全!

我tmd真是謝謝你了……

六十九 毫無徵兆,我的膝蓋中了一箭

嶽翻真的不知道自己應該吐槽徽宗皇帝還是應該吐槽方臘,但是事已至此,徽宗皇帝都把姿態放得那麼低,把要求提得那麼低,把待遇設定的那麼高,讓嶽翻覺得自己如果不去就一定會被父親嶽和拿著大棒子向驅趕牲畜一樣驅趕到江南戰場為國解憂,皇帝陛下都說出了寧可全軍覆沒也要保證岳氏兩子安全的話,你還能怎樣?

但是嶽翻已經看穿了一切,兵荒馬亂的要是真的打了敗仗,誰能顧慮到自己和岳飛這兩個人?大家都忙著各自逃命了,宋軍的慣例一向都是如此,當初神宗五路伐西夏,都快要全軍覆沒的時候,還有士兵提著西夏人的腦袋向主將請賞,宋軍不是為國而戰,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戰,五代十國的迷茫延續到了趙匡胤時代,趙匡胤揮舞著大把的票子,告訴了他們自己應該為什麼而戰。

不過,該怎麼說呢,徽宗皇帝說糊塗也糊塗,說精明也算精明,張英就不說了,張叔夜的話,算得上是一位忠臣,另一個時空中,就是張叔夜帶人平定了宋江叛亂,金兵南侵的時候,張叔夜也是堅定的抵抗派,徽宗皇帝和欽宗皇帝被俘虜了之後,張叔夜也被俘虜,當金兵帶著他們北返的時候,有隨從告訴張叔夜他們已經離開了宋朝國境,張叔夜大嘆而死。

可是這個時空沒有宋江之亂,張叔夜是怎樣進入了徽宗皇帝的眼裡呢?

這個問題嶽翻不知道答案,但是他卻是知道,這個時候,再過十幾天,宣和三年,就是宋和金約定的“海上之盟”規定的宋金聯合伐遼的年份,而史書中記載的宋金第一次聯合就是因為方臘之亂,使得西北邊軍難以抽調,無法實現諾言,宋就撂了挑子不幹了,一心一意的平定方臘之亂,某種意義上,讓遼多了幾年壽命。

而現在,方臘之亂只動用了三千西軍,那麼,宋金會不會提早聯合,然後致使靖康之恥提早出現?嶽翻不敢妄自揣測,因為不管如何,這種事情一旦發生了,自己都沒有改變的能力,如果靖康之恥提早發生了,那麼嶽翻也只有在大時代的浪潮中隨波逐流了……

他就沒有時間準備了!

千萬不可以啊……那麼說來,難道還是需要讓張英這一次出兵戰敗,逼著徽宗皇帝調動西軍主力南下平叛,為自己爭取時間嗎?嶽翻覺得這樣做似乎對自己也沒有好處,要是真的輸給了方臘,張英會如何?林沖又會如何?林沖的三千鐵騎,可是大宋朝的一大殺器,要是折損在了江南站場,那可真的就是悲劇了,嶽翻自己也不願意……

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嶽爸爸回來了,他聽說了皇帝徵調他的兩個兒子進入軍隊隨軍聽用,一起去平定方臘之亂,稍微愣了一下,就一臉嚴肅地點點頭,認可了這一次兩個兒子的離開。

岳飛回來了,他得知了皇帝特地徵調他和弟弟嶽翻隨軍聽用,一起去平定方臘之亂,高興的發抖,一掃之前的頹勢,還特地請求了張英能不能帶著他的一群好兄弟一起去平定方臘之亂,為國分憂,張英答應了,岳飛就帶著張憲等人一起加入了張英的隊伍,而嶽翻環視四周,也終於嘆了口氣,知道自己不得不去了,而身邊的十四個人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