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讓多少小民百姓茶餘飯後哈哈大笑。

“皇家威嚴掃地,不外如是。”這是王縉在目睹了幾日這樣的鬧劇之後,回家對兄長王維說出的第一句話。

因為杜士儀此前傳話的緣故,王縉對於兄長此前屢遭排擠,寄情山水禪佛也一直都耿耿於懷,好說歹說把王維給請出了山,又去說動了裴寬,給兄長謀了一個禮部郎中之職。禮部本就是清貴之地,郎中更是司官之首,卻反而比其他職位清閒,王維也就答應了。此時此刻,他見王縉一臉疲憊,卻又流露出幾許不甘心,他便語帶雙關地說道:“莫非你到現在還在支援東宮一系?”

“阿兄,你不知道我的苦?當初懿肅太子在世的時候,我下了多少苦功夫?可轉眼間就被李林甫砍得七零八落,到最後陛下自己又砍下了最狠的一刀!我如果改弦易轍,從前那些功夫全都白費暫且不說,而且你說哪位大王能夠承得起皇位之重?是穎王?是盛王?還是哪個猶如瘋狗似的豐王?東宮一系只剩下了皇孫們,縱使有千萬分不好,終究佔著大義名分!”

“大唐傳國至今,什麼時候越過皇子,把皇位傳給過皇孫?按照你的說法,早在神龍革命的時候,這皇位就應該歸邠王守禮!”王維把話說到這裡,卻是再也不肯就這個問題繼續糾纏下去,他一顆一顆挪動著手中的紫檀數珠,站起身後就淡淡地說道,“阿弟,此一時彼一時,你能為懿肅太子爭回封號,別人就已經足夠高看你一眼了,不要陷得太深了!”

走出屋子的時候,王維看了一眼天空,想到如今正在幽州平叛的杜士儀,忍不住想到了自己意氣風發的那些年。他也曾名聞公卿,聲震兩京,他也曾胸懷大志,銳意進取,可他終究是一挫再挫,早已不是當年那白衣年少的王十三郎了,而那個杜十九郎卻是青雲無路也要自己開路,硬生生斬斷無數荊棘,走到了現在的地步。至於杜士儀今後要做什麼,他雖隱隱有些猜測,可最終決定三緘其口。

他沒有子嗣,卻還有弟弟和侄兒們,何必多事!

王縉還只是心亂如麻,自認為隔岸觀火的李隆基則是又病了。這一次不是裝病,而是貨真價實地氣病了。在他看來,他這一輩子受過的氣,包括在武氏當權以及韋后太平公主先後掌權期間,都沒有這數月來得多。而這一次被氣病的禍根,正是一沓十六王宅抄檢之中搜出來的所謂誹謗文章,是真是假倒還未必可知,可他那些兒孫們卯足了勁,想方設法走內侍的門路,統統給送了進來。他只是隨便一翻就發現,沒牽連進去的宗室屈指可數!

他憤怒地將這一沓東西拋了出去,眼看它們灑落在面前四處都是。如果他還有力氣,恨不得在這些紙片上踩上一千腳一萬腳,可他的身體已經越來越差了,甚至已經下不了榻,什麼事情都要靠身邊那些小內侍。他唯一能夠慶幸的是,儘管姜度把宮裡清洗了一遍又一遍,儘管杜士儀已經完完全全沒把他這個天子放在眼裡,可終究誰都沒有去把控內侍監,否則,他甚至不能保證身邊這些人是不是聽話,會不會悄悄下毒害他。

“這些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東西,他們怎麼就看不見,在這裡爭得兇有什麼用,杜士儀手裡捏著多少兵!”他喃喃自語了一句,隨即發狠似的指著一個內侍說道,“去傳朕旨意,明天早上巳時,把所有皇子都給朕傳召到勤政務本樓,再叫上大臣,朕要定立東宮!”

不論幽州那兒進展如何,他等不及了!

第1251章 立東宮

天子終於要立東宮了!

無論十六王宅那些皇子皇孫,還是朝中上下的大臣,全都覺得這是一個好訊息。上次李隆基在收復洛陽之後,把杜士儀急急忙忙召回來,就是打著要處理身後事的旗號,結果駕幸十六王宅,號稱選東宮的盛事,卻鬧出了永王父子行刺天子和杜士儀君臣的大案子,而永王李璘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