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起了這樣艱鉅的歷史使命。
如果說順治皇帝的即位是孝莊皇后的英明決斷,是人力所為的話,那麼康熙皇帝的即位應該說是上天的安排,是老天爺為黎民百姓選擇了一位好皇帝。
康熙即位時,由於年齡太小,順治便把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四人接來,讓他們做顧命大臣,這四個人也在順治帝前宣誓,表示“協忠誠、共生死、輔佐政務”,“不計私怨,不聽旁人及兄弟子侄教唆之言,不求無義之富貴”。但是不久,這四位大臣就忘記了他們的誓言,擺在康熙面前的形勢是十分嚴峻的。
就朝廷以外的情況來說,滿清入關不到二十年,人心並未歸附,前明之思還在人們心中隱藏著,尤其是鎮守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之喜三藩,勢力十分強大,多年來一直準備造反。臺灣島上鄭成功的後代也虎視眈眈,窺視清朝的東南沿海一帶,尋找時機,準備反攻。東北方有俄國軍隊不斷騷擾邊境,侵吞土地,掠奪人口財富。西邊的西藏也很不安定,西北部的準噶爾部更是氣焰熏天,不斷向東進擾,北方還有諸蒙古部落,也伺機南下。
朝廷內部的局勢就更令人憂慮了,在四個顧命大臣當中,索尼因年紀大了病死後,遏必隆勾結鰲拜,惟鰲拜之命是從。鰲拜是“巴圖魯”(滿族語勇士)出身,號稱“滿洲第一勇士”,性格強暴,為人武勇,極難制服。他在朝廷之上更是專橫跋扈、盛氣凌人,根本無一點人臣之禮。別的大臣和他意見不合,就遭到排擠打擊。他欺負康熙帝年幼,對康熙視若無物,經常當眾與康熙大聲爭論,乃至訓斥康熙,直到康熙讓步為止。
另一輔政大臣蘇克薩哈和鰲拜發生爭執,鰲拜便懷恨在心,不久就對蘇克薩哈開刀了。事情的導火線是土地問題。
清王朝入關後,曾用強迫手段圈了農民大片土地,分給八旗貴族。順治初年圈地時,攝政王多爾袞利用權勢,將原定圈給鑲黃旗的永平府一帶的好地讓給正白旗,而另撥河間府一帶次地給鑲黃旗。這件事當時曾引起一場風波,但事過20多年,旗民各安生業,舊怨也已淡忘。鰲拜掌權後,仗勢擴大佔地,而且舊事重提,讓正白旗與鑲黃旗互換土地,目的是討好自己和遏必隆所在的鑲黃旗,而打擊蘇克薩哈及其所在的正白旗。
這件事引起朝野上下的普遍反對,正白旗人訴告到戶部。大學士、戶部尚書蘇納海認為不可,直隸總督朱昌祚以此舉會造成數十萬失業者而抗疏稱其不便,保定巡撫王登聯以圈撥擾民而疏請停止。鰲拜誣陷這些官員大逆不道,矯詔將這三位大臣誅殺。
隨後,螯拜還勾結同黨誣告蘇克薩哈犯了大罪,奏請康熙帝把蘇克薩哈凌遲處死。康熙帝認為他無罪,不肯批准,鰲拜就在朝堂上跟康熙帝爭了起來,康熙仍是不許,鰲拜竟捋起衣袖,拔出拳頭,大吵大嚷,上前要打康熙。康熙帝非常生氣,但是一想鰲拜勢力不小,只好暫時忍耐,由他把蘇克薩哈殺了。
這樣,朝廷之上就只有鰲拜一黨了。他把持了朝廷大權以後,獨斷專橫,大肆捕殺異己。
1667年,康熙十四歲,按照當時的規定,他可以親政(即親自處理政事)了,但有鰲拜專權,他無論如何是親不了政的。面對這種內憂外困的局面,康熙如果想開創一個太平興盛的朝代,必然要有非凡的謀略和氣魄。少年康熙表現出不同於一般人的膽識。首先,他決定除掉鰲拜,掌握實權,然後再作他圖。康熙除掉鰲拜的方式極具少年的心性特點。當時,鰲拜掌握軍權,如果直接下令捉拿,必定會引起叛亂,那樣不僅鰲拜捉拿不到,連康熙自己也將危險,朝中的正直大臣,甚至太后都對此一籌莫展。一次,鰲拜稱病不朝,康熙親自去看望他,鰲拜躺在床上,衛士見他的神色有異,急忙向前檢查,揭開被子,發現鰲拜的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