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麻地寫了很多小字,大意如下:“丹心互化,非僅一途,灌頂小道,智者不為。互化之法,天界秘辛,至高至微,全憑自悟,餘亦僅能略述一二,細節之處難以企及。”

餘倡道家一脈認為‘道之為屋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竊兮冥兮其中有精。’只要能看到其中的‘物’和‘象’。自然能找到‘性命互化’的方法。關鍵之處在於‘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致虛極守靜篤’‘常無慾以觀其妙’‘常無慾以觀其徼’餘傳弟子數百人,然略通此理者僅玉帝一人而已。

佛祖於菩提樹下頓悟得道,所悟者即為神丹佛心互化之法也。佛門一脈獨闢蹊徑,不修拳劍而能降龍伏虎,靜坐頌經而能溝通鬼神,其關鍵處只在‘識得本心’‘明心見性’‘不假外求’‘自悟成佛,修習方法主要是禪定與頓悟。佛門明白此理者略微多些,但不過三五人而已。“ 看到這裡,葉昊天心裡怦怦直跳,波濤起伏,洶湧澎湃!

道家、佛家都有丹心互化之法,這大概就是兩派傳遍天下、地位崇高的主要原因了,然而儒家呢?儒家萬事具備,獨缺將儒功化為神丹的方法,以至於那麼多大儒都手無縛雞之力,這實在是儒家的悲哀,想想至今仍然被困在燕蕩山的幾位大儒就知道了,他們白手窮徑,在書本上和為老百姓安身立命方面下的工夫不比道士、和尚少,可是論起降龍伏虎的手底工夫來實在差的太遠。

此時無字書還是一頁頁的往後翻著,可是葉昊天已經心不在焉了,他所有的心思都集中在如何才能幫助儒家找到將儒功轉化為神丹的方法上,只要能找到那種夢寐以求的轉化之法,大儒們就能一下子脫胎換骨,而他也能將自身的功力驟然提高數倍。

霎時之間,葉昊天思緒萬千,腦海裡不斷浮現出儒家修行地無數經文和一個又一個的小故事。

孔子云:“君子尊德行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強調平常心即道。這種“道”是不是實現丹心互化的大道呢?

孟子倡導的盡心知性則是一種反省內心的認識和修煉方法。他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這裡的”天“與丹心互化有關係嗎?

宋代有人曾經在修心工夫上提倡“神悟”,如王信伯就說:“到恍然神悟處,不是智力求底。”如此神悟,悟出的究竟是什麼呢?

周敦頤則提出“主靜”說,認為“無慾故靜”,然而平靜之下會有什麼好處?

後來有些人把“靜”引向“靜坐”。陸九淵求門人專門打坐,透過較長時間的靜坐達到心體“澄瑩”地境界,獲得一種神秘的心理體驗和心靈飛躍。

楊慈湖也主張靜坐得悟,他還把這種方式稱為“反觀”說“嘗反觀,覺天地萬物通為一體。”“吾性澄然清明而非物,吾性洞然無際而非量,天者,吾性中之象,地者,吾性中之形。”

至此,儒家已經十分接近悟道至高無上的大道了。看來要想找到將儒功轉化為神丹的方法,只有透過靜坐和神悟。

葉昊天試著按照陸九淵和楊慈湖的方法靜坐反觀——澄然清明,自心無體,洞然無際,非物非量,無天地之分,無內外之別,胸中充滿浩然正氣,以中庸之心看盡高明細微之處。

也不知坐了多久,忽然之間,他清楚地感到萬滅王鼎中的監天尺正在“霍霍”地跳個不停。每跳一下,他的泥丸宮都跟著劇烈地震盪一下,體積則比先前擴大一分,連震千次之後,他的泥丸宮已經擴大了十餘倍,丹室中儲存的神丹也驟然增加了數十倍,與此同時,還有一件更加奇特的事情出現了,在他擴大的泥丸宮內,神丹榜和佛心榜的旁邊,忽然增加了一個新的神榜——儒功榜!

他的儒功值開始時高達兩千三百萬。等到泥丸宮擴大十餘倍之後,儒功值變得只有五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