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古飲酒人惟淵明知之,亦能忘之。”《陶淵明詩文匯評》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83頁。天的範圍太大了,它包羅永珍,生死是非禍福榮辱貴賤得失利害成敗……世俗中一切的一切,甚至包括自我統統忘了。《飲酒》詩第十四首說:“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班荊(班,鋪陳;荊,雜草)坐松下,數酙已復醉。父老雜亂言,酌觴失行次。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這是寫自己與意氣相投的父老同在松下飲酒,大家自由自在,隨隨便便,無拘無束,飲得痛快淋漓,物我兩忘。真是“汎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縱情飲酒可以更加使人忘記世上的一切了。在醉境中,人的精神徹底放鬆也不可能不徹底放鬆,一切聽其自然,順應自然,委運任化。“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這正如蔡寬夫指出的那樣:“當憂則憂,遇喜則喜,忽然憂樂兩忘,則隨所遇而皆適,未嘗有擇於其間,所謂超世遺物者,要當如是而後可也。”《陶淵明研究資料彙編》第45頁。《莊子·達生》寫醉境雲:“夫醉者之墜車,雖疾不死。骨節與人同而犯害與人異,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墜亦不知也,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中,是故擼�鋃�粦b(擼В捍モ瑁粦b:震驚)。彼得全於酒而猶若是,而況得全於天乎?聖人藏於天(心處於天道)故莫能傷也。”清代學者孫人龍說,《五月旦作和郭主簿》中“居常待其盡”(居常即居貧,處於貧困之中;盡:終,指死)一句,與《連雨獨飲》中“任真無所先”(聽任自然,首先忘掉世俗之情)一句,“淵明一生大本領”此二句可以盡之……“人與萬物生於天地之執行,必有歸盡處,而不能長生。終古皆如此言而不爽者也。”《陶淵明詩文匯評》第82頁。這是陶淵明的委運任化。“夫人之不併於天,以有百情於胸也。苟去其百情並天而忘之,是即天矣。天豈遠乎此哉?百情去則無所先矣。無所先而後真情見。真情者,天也。故曰:‘任真無所先’,則任天也。而酒之功乃能至於如此,我安得而不飲。”同①。這裡所說的“天”就是自然,所說的“百情”就是追求世俗的功名利祿之情。先要去掉世俗百情,才能返璞歸真。這就是“任真無所先”,實則是“無所先”才能“任真”。此句也可解作“任真”是首要原則,沒有比“任真”更重要的了。“委運任化”和“任真”乃是陶淵明思想性格的核心。也是他人生觀的所在。如上所述,“任真”即順應自然,聽其自然。自然就是“真”,而“委運任化”也就是“任真”。陶淵明的詩全都涵泳在一個“自然”或“任真”裡面。陶淵明所全力追求的就是一個“真”,“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是為了保“真”,酒中有真味,追求醉酒正是要體驗酒中的真味、真意、真境,進而達到無是非長短混沌一體的道境。蘇東坡說陶淵明知道,其實豈止知道,陶淵明在飲酒中所能達到的是入道得道與道渾然一體之境。“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誠哉斯言!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6 “酒自引人著勝地”(5)
追本溯源,此種境界只緣“任真”而已。
對陶淵明來說,“真”本身便是最高的價值,真是本體論的境界,具有本體論的意義。
醉者忘懷得失,處於世俗中的醒者如何呢?陶淵明《飲酒》第十三首對比地描述了兩者的不同。值得一說。詩云:
有客常同止,取捨邈異境。
一士長獨醉,一夫終年醒。
醉醒還相笑,發言各不領。
規規一何愚,兀傲差若穎。
寄言酣中客,日沒燭當秉。
三、四句說,醒者和醉者互相調笑,但他們說的話各自都不能領會。五、六句說小心翼翼的人是多麼愚蠢,酒後意氣旺盛的人還比較聰明。詩裡的兩個人物雖貌似友好,談笑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