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可是這絲毫不影響兩個村沒有了鬧事兒的人啊。

小強是很有經濟頭腦的,可是對於人情世故是太不瞭解了,他以為,這兩個村都是比較窮困的村子,面對如此多的賣地費,應該會動心的,可是人家兩個村竟然都不為所動,而且還異口同聲發表宣告了——你和簸箕張村合作,那麼就不要和我們油坊楊村合作!你和油坊楊村合作,那麼就不要和我們簸箕張村合作!

小強是一個頭兩個大了,坐在柴樺面前,是一個勁兒的訴苦了。

知人善任是柴樺的一個優點,知道小強所擅長的,也知道小強所不擅長的。聽完了小強的抱怨只會,柴樺發話了:“回去之後繼續勘探,而且要將設計細化,一定要有現實的可操作性,必須一旦時機到了,就可以在一個星期之內開工建設!”

其實柴樺昨晚已經與周波通話了,而周波也把他所暗中瞭解的簸箕張村與油坊楊村的情況詳詳細細說與了柴樺聽——

俗話說,有村就有名啊。從一個村子的名字,就可以看出這個村子是如何創立的,它的歷史變遷是如何的,甚至是它的文化與自然環境是如何的。從一個地方村子的名字,就可以看出這個地域在過去時代的發展演變的全貌啊。

這簸箕張村,從名字就可以看出來了,這應該是與簸箕這個物件有關係的,而這也確實是如此啊,這簸箕可不是我們平時說的盛垃圾的簸箕,而是用柳條編織的大撮子,專門在收穫時候撮米揚塵的,是農家必備的器物。而簸箕張村的先祖就是靠編織簸箕這個行當致富發家的,而他的後代自然以這個為業了。而油坊楊也是一樣的,先祖是以榨油為業的,他榨取的香油那也是遠近聞名的,而後代也以這個為業了。

發家了,自然家就大了,後代繁衍下來,本來都是一戶人家,可是到了現在,都是幾百戶的小村落了。

這簸箕張村與油坊楊村,其實就是中國村落變遷的一個真實寫照的。

喜歡鑽研歷史的柴樺知道,張北市很多區市的人家,都是明朝時候從山西那邊遷徙過來的,都是那大槐樹的傳人吧。

不管簸箕張村、油坊楊村前世如何的輝煌,可是現在都沒落了,兩個村子都是屬於貧困村的範疇,都是被扶貧的物件啊。

可是為什麼兩個村子面對這個共同開發的大好時機,卻堅決不與對方合作呢?

當柴樺聽了緣由之後,簡直是哭笑不得了,周波介紹說——

大概是民國初年的時候,簸箕張村的張三與油坊楊村的楊四發生齷齪了,起因就是因為莫名其妙的一句話吧,結果兩個人是大打出手了,之後呢,竟然都發下了毒誓——堅決不與對方村子的人通婚、合作等,違者堅決驅逐出村子,並且逐出家譜!

驅逐出村子沒有什麼,哪裡不留爺啊,可是逐出家譜事兒大了,按照傳統,沒有了祖宗的庇佑,那絕對是不會順利的。

筆者回高密祭祖的時候,在同族村長的親自帶領下,從第一個墳頭開始,一路磕頭過去,十幾個先祖的墓碑啊,下來之後,膝蓋都生疼啊。這是為了什麼呢?這就是心中的一份執念吧。

有小年輕的笑話了,這是封建糟粕,是很可笑的。可是你們這些小年輕不知道的是,人家時尚先進的歐美人,對家譜是最重視的,比如德國人,在媳婦進家門的宴會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取出家譜,將媳婦的名字寫進去!

而近鄰的韓國,老百姓家裡如果有一本源遠流長的家譜的話,那麼一定會非常的顯擺的,這說明自己的家族是很有歷史的啊。

而簸箕張與油坊楊發生劇烈衝突的年代,確實那奇葩的wenhuadageming時代,說起來真是更加奇葩了——油坊楊的人要去川淄區賣貨趕集什麼的,必須經過簸箕張的一條貫通村莊的土路。而簸箕張的當時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