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大量的信徒之後,邪教定然會動手,到那個時候。縱橫司密探就會在其中煽風點火,乃至於帶頭動手,引發大規模混亂,到時候,一切就不是吐蕃人可以控制住的。”

李二陛下越聽越感到驚歎,雙目慢慢睜開,不無憂慮地說道:“這樣一來,當真可以造成吐蕃內亂?”

蘇寧當然知道李二陛下在擔憂什麼:“陛下何須擔憂吐蕃內亂波及大唐?吐蕃人之所以迷信邪教,乃是民智未開,交通閉塞,民眾不懂禮儀廉恥,這才容易被邪教蠱惑,也更加容易接受更加溫和的道教教義和佛教教義,但是換作大唐,大唐的全民普及教化已經開始,民智一開,無論是何種宗教,若想依靠教義網羅信眾,再來一次黃巾大亂,那是痴人說夢。

當所有民眾都識了字,讀了書,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之後,自然就會明白,所謂宗教,只是一種美好向往而已,所謂教派神明,也只是一種嚮往的寄託,以往人們因為無法得到想要得到的,才會跟隨教派,溫和一些的可以麻痺自己,暴烈一些的直接就造反了,這才會造成黃巾之亂和前隋民變,皆是因為百姓們得不到想要的,再被有心之人一蠱惑,水到渠成。

可是如今,陛下廣施仁政,萬民敬服,減輕民眾負擔,為民眾謀取福利,如今大唐民眾的生活可以說是放眼天下最好的了,現在這時節,要是有人敢於蠱惑民眾造大唐的反,估計會被民眾直接扭送到官府,陛下以誠心對待萬民,則萬民皆為陛下耳目爪牙,大唐江山穩固,陛下何須擔憂?”

一番話說的李二陛下恍然大悟,隨即笑逐顏開,頗為自戀的站起身子眺望遠方,擺出一副長身而立的挺拔模樣,說道:“朕以誠心待天下百姓,天下百姓必不負朕,你說的不錯,朕有些過度擔憂了,既然如此,你有如此把握,那麼,該如何說動高僧道長入吐蕃傳教呢?又該以何種方式開啟局面,站穩腳跟呢?”

蘇寧說道:“陛下,您也是熟讀臣所作之《三國》,您可還記得臣是如何講述黃巾教如何發展?張角等人如何網羅信徒?”

李二陛下稍微一愣,而後說道:“漢末大疫,千里白骨,朝廷無道,百姓十死無生,張角等人則扮作濟世扶貧之人,光施符水食物救助貧苦民眾,趁機傳教,而後快速站穩腳跟,擴大信徒,三十六方遂成,蘇寧,你的意思是?”

蘇寧點頭道:“仿張角例,吐蕃苦寒,糧食產量本就極低,邪教卻往往以大量食物祭司厲鬼,坐視民眾飢餓致死,此種現狀屢見不鮮,祿東贊不會欺騙我等,所以,高僧與道長進入吐蕃之後,就可從此處入手,先以濟世扶貧者自居,吐蕃人也是人,自然會感激救命之恩,就在此時傳教,效果最好。

一傳十,十傳百,無論是佛教還是道教的教義都有濟世扶貧一說,佛教更是倡導割肉喂鷹之傳言,對於這些做法,自然不會牴觸,佛教高僧主濟世扶貧,道教道長更多身懷醫術,可以以醫術立身,為吐蕃民眾醫治疾病,以此獲取名望,只需如此做,不出數月,必有相當數量信徒。

邪教在吐蕃日久,根基沉穩,更有大量吐蕃高層人支援,僅僅只靠著佛教和道教的信徒是難以對抗的,邪教肯定會攻擊佛教和道教,到那個時候,就是縱橫司密探發揮作用的時候,吐蕃大亂,為時不遠矣!”

李二陛下點了點頭,隨即看向了蘇寧,笑道:“若你生於前隋亂世,天下怕是不會像如今這番模樣。”

蘇寧也沒有迴避,看著李二陛下說道:“所以臣沒有生在前隋亂世,而是生在大唐盛世,既如此,誰若亂盛世,臣必叫他生不如死。”

李二陛下哈哈大笑起來,而後提筆寫下一道敕令,丟給蘇寧道:“你就去做吧,我到要看看,你是如何吐蕃生不如死!哈哈哈哈!”(未完待續。。)

六百零九 常備軍與宗教二三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