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和改變。一個內心仁義,外剛內柔,爭強好勝,情感細膩的少年英俠形象,開始浮現出來。

無忌明知自己性命不保,卻關心著俞岱巖的殘疾,從小他就更多地想著別人,少想自己。與周芷若分手時,無忌眼淚奪眶而出,從小他就多愁善感,割捨不下感情之事。與太師父相別,無忌更是淚如泉湧,他的孤苦更讓人憐惜。和常遇春同行,無忌心下傷感,卻不敢流淚,怕惹常遇春不高興,無忌從小就會忍讓和接受委屈。

無忌年紀雖小,說話行事卻有一種大氣象,這是本色和自然的事,這是秉承義父謝遜和其父張翠山的底氣。

無忌居然誤打誤撞,摸摸索索學上了醫,而且醫術漸漸高明,連常遇春的掌傷也給他治好了。無忌心思細密,為人沉靜,正是學醫的好料子,且他還有一種鍥而不捨的求知精神,甚至不能不讓古怪的胡青牛也為之所動,將招數教給了無忌。

胡青牛要先醫無忌而後殺之,無忌聽了只是感嘆:“世人似乎只盼別人都死光了,他才快活,大家學武功,不都是為了打死別人麼?”這赤子之心,純良的善意,是無忌安身立命的根本。他從小在遠隔人世的荒島上生活,學會的只有真善美,後來到了塵俗社會中,他的初衷卻未曾改變。你看他明明知道父母慘死之事的來由,但他並沒有將報仇掛在口頭放在心上,他並沒有因此而變得偏激或對人世喪失了信心。

無忌的個案表明,並非身世悲慘,就一定會怨天尤人,泯滅了人性。

無忌醫術漸成,金花婆婆將眾人打傷好來考驗胡青牛的醫術一段,反讓無忌出了許多風頭。少年的無忌,現在竟很有所作為了,讓我們看著心喜。

生死之間的差別其實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樣大。無忌讀《莊子》而再感悟,並且以之為行事處世準則,道家的知雄守雌精神,與他的靜思的性格更好地結合在一起。在這個世界上,他更傾向於旁觀而不是介入,隨勢而不是干涉。

無忌少年時苦難的流浪歷險,可取名為“苦兒流浪記”。

一個少年,尚不能有自我保護的完全能力,僅憑別人的臨終相托的一句話,便萬里迢迢,帶著更不能自理的小孩去尋父,真是讓人難以想像。無忌的天性純厚、執著,是他行動內在的本色之處。看無忌一件件、一樁樁大仁大勇的英俠舉止,均要從此本色著眼。

傳奇仍然和歷史的場景相交融,個體的創傷與階級的理想相對照映襯,那些奇幻的情節便生動有力起來,更顯豐富和色彩的斑斕。

張無忌:仁慈寬恕和隨波逐流(2)

少年無忌武功不足防身,但醫道藥道,卻繼續大長進,而且成了他一次次化險為夷的實用法寶。他為詹春、蘇習之療毒之後,終於有了機緣,將楊不悔送去崑崙山尋找父親。一路上無忌少年老成,為楊不悔當保姆,哄著楊不悔去找媽媽,真是太難為無忌了。他已習慣了磨難,習慣了誤解,習慣了命運中種種不公和悲慘的遭遇。

靈脂蘭,金銀血蛇的插曲,十分好看,少年無忌在武學上雖暫無成就,醫藥之道卻已可當之為大師了。

好人天佑。奸詐的陰謀不僅沒有傷害到無忌,反給無忌帶來了奇緣奇遇。為逃避朱長齡的毒手,無忌竟來到一處世外桃源的洞天福地,而且在這兒找到了失傳已久的《九陽真經》,煉成一身蓋世神功,身上的傷痛也因此完全好了,真是大快人心,功德圓滿。

張無忌的純良品質,菩薩心腸,慢慢地盡情發揮和定型完滿。

射鵰三部曲中,郭靖憨厚老實但善惡分明,嫉惡如仇,楊過灑脫不拘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