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求的東西,自然不會再往外面賣,一般就是這些大師們留下自己用了。如果非要估價的話,友情價也要兩、三千元。
最後就是“寶笛”了。所謂的“寶笛”沒有一定的標準,只在這些笛子大家一念之間。笛子是手工製作的樂器,材料也是天然生長,不能用現代化的工業標準批次製造(那些幾十元一支的流水線上下來的笛子不算),所以嚴格來說每一支笛子的音準、音色都是不一樣的,能在眾多的笛子中,挑到一支最適合自己的、稱心如意的笛子,不客氣地說,比找到一個好的女朋友還難。正因為如此,當真的遇到一支這樣的笛子的時候,才更加覺得珍惜和寶貴。真正好的笛子,能讓演奏者如虎添翼,心想口至,這種笛子在大師們看來,就是“寶笛”。這種笛子,是真正的萬金難求,多少錢也買不到的。過去有一些大家們意氣相投,以“寶笛”相贈,都會成為流傳在笛壇的佳話,而如果哪位大師得到了一支寶笛,更會邀請眾多好友共同品鑑,名曰“品笛”,更是美談。
而現在,張延武手裡就拿著這樣一個普通的笛包,而他的好友馬迪告訴他,這包笛子價值“十萬元”,一套笛子一般是十到十二支不等,就算是最多十二支,平均下來也要八千多一支,這個價格,簡直就是要等同於“寶笛”了。雖然說“寶笛”無價,但一支竹子製成的樂器真要賣的話,又能值多少錢?所謂的“寶笛”,也就是在他們這些演奏家手裡稀罕,真正到了市面上去賣,又有多少人認可花這麼多的錢去買一支笛子?
看著馬迪一副“你開啟試試就知道”的神情,張延武疑惑地拉開了這隻黑色的笛包。
笛包是那種很普通的帆布包,簡單得很,在外面也不過就是賣幾十塊錢一個。真正的好笛子,會用這種包來裝?張延武心裡嘀咕道。
笛包拉開,卻只有寥寥七支笛子。張延武看了看,分別是c、d、e、f、g、a調,還有一隻低音的大a,遠稱不上一套,最多隻是常用調都齊全了而已。
張延武第一眼看的是笛子的做工。在他看來,這批紫竹的笛子作工精美,用料上乘,賣相是極好的。不過比這笛子賣相更好的,他也不知道見了多少了,所以並沒有露出太過驚訝的神情來。若說這一包笛子單憑外觀就能稱得上“寶笛”的話,那“寶笛”也未免太過不值錢了!
唯一令他有些意外的是,這七支笛子,除了那支大a之外,剩下的居然都是一節笛。雖然說頂級的紫竹一節笛,的確有比兩節笛演奏更省力、音色更美等優點,不過同樣也有著音準會隨著氣溫變化而變化,不易調節等缺點。
帶著疑惑,張延武拿起了一支f調的梆笛。
他的代表作《華西敘事曲》就是用f調梆笛演奏的,所以在試笛子的時候,他下意識地就拿起了一支f調笛子。
笛子入手輕重適中,開孔均勻,笛頭笛尾均包裹上等的天然牛角,笛頭處題著一首唐詩,卻是那首張喬的《宴邊將》
一曲梁州金石清,
邊風蕭颯動江城。
座中有老沙場客,
橫笛休吹塞上聲!
字是銀鉤鐵畫,詞是金戈鐵馬!雖然只是題在竹壁之上的寥寥兩、三行,卻自有著一股凌厲肅然之意!特別是那句“座中有老沙場客”,字裡行間流露出一股古戰場的肅殺之意,讓人觀之不禁頓時心生敬重神往!
&字!”張延武也是識貨之人,笛子大家往往對國學都不陌生,而作為國學精粹的書法,自然都有研究,鑑賞水平自是不低。笛壁題字不新鮮,一般的高檔笛子都有,不過大多數都是鐳射刻上去的,千篇一律看上去也沒什麼意思。不過這筆字,看上去就是完全手工題的,單是這份筆力,就足以讓人動容!
當然,這還只是看在張延武這“半個內行”眼裡,倘若這裡真正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