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們最“操心”的“子民”。

當英國人在一八八七年攻下緬甸最後一個王朝貢榜王朝的首都曼德勒,並進而全面佔領緬甸後。對在他們看來“油水少”、“麻煩多”的憚族領地,並沒有下多大的力氣進行“整治”,僅僅是要求憚族土司、頭人們對大英帝國對緬甸的“監護權”能保持個“起碼”的“尊重”而已。而這種尊重,甚至還不包括普通英國公民在憚邦的土地上自由通行的權力。只有事先打過“招呼”後那些旨在北上雲南的英國商行的商隊,才在憚區暢通無阻。從這個意義上講,稱此時的憚族是全緬甸“自治”程度最高的民族也不毫不為過。可眾所周知,英國人是從不做虧本生意,把他們每年向以實物形式向憚族上層所徵收的稅款,換算下來可不是一個小數目。以致於前任下緬甸“省長”,就曾經說過“要是緬甸上千萬人,都住在山裡就好了。”之類的話。若是有那個憚族村寨拒交“保護費”,或是其所上交的虎皮、金銀等“山貨”分量不足的話,號稱這個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的英國人,是不會介意用皇家火槍隊計程車兵來維護他們用刺刀訂下的“神聖契約”地。只要偽善地英國人,一出動軍隊,就不會單單殺那幾個頭人,一座座社會結構與中國三國時的塢壁大同小異的憚族山寨。就是因些而在烈火中化為烏有了。燒掉山寨後。英軍會把“危險”地憚族男人殺掉,再由稅務官把抓到的女人孩子運到山下賣掉,以補充大英帝國所“蒙受”的“經濟損失”。

可想而知。英國人的這種明火執仗的血腥掠奪,給憚區民眾的帶來了多大的傷害?又能在性格剛強不屈地憚族人心中收穫多少刻骨銘心地仇恨!

單純的高壓政策,好用是好用,也有一個致命地弊端,那就是為了以武力維持統治秩序,統治者地軍事力量永遠要不斷地加強。從長遠上看,這是一項不可能有人能完成的任務。

月有圓缺、國有興衰。在一戰中英國雖在美國幫助下贏得了勝利。可也被長達四年地戰爭極大的消耗了國力。受此影響。一戰後,英國對各個海外殖民地的控制力可謂是江河日下。而被英國強行併為印度的一個省的緬甸。自是也不例外。

在這種大環境下。在憚族地區冒起許多支打著“自治、獨立、反抗暴政。”的旗號的反英武裝。而撣邦獨立軍則是其中最大的一股勢力。

光是以上這種種還不足以構成程家驥對這支武器簡陋人不過千的武裝,極度重視的理由。程家驥在意的是憚邦的所在的位置!憚邦這個名詞或許是籍籍無名了些。可要是說這塊土地的另一個代稱來,怕就無人不知了,那就是金三角!準確的說憚邦就是金三角緬甸部分。小說網。電腦站稍稍有些軍事、地理常識的人都能明白,若是中國能在憚邦所處的緬北,埋下幾著暗棋,對即將踏上緬境的中國遠征軍的行動,能有多大的幫助!

老實說,在與這位吳利昂將軍會面之前,自認為已對腳下這個篤信佛教的國度有了些許瞭解的程家驥,對其未嘗沒有幾分輕視之心。可一見面,對方那一身西裝革履的穿著和英國味十足的紳士派頭,就讓他小吃了一驚。再稍一交談,程家驥就意識到了坐在他的面前這位能操一口流利的漢語、滿口新名詞,年紀也不過三十上下的朝氣蓬勃的憚族精英,跟自己原先預想中的那種思想保守、觀念陳舊的“萬惡”的舊有勢力代表,完全不是一回事。在交談中,對某一種思潮極為敏感的程家驥,甚至從對方身上嗅出一絲談談的“紅色氣息”。

而這位利昂將軍也並沒有辜負程家驥的“期許”,在話入正題後,他立時就提出了一攬子讓程家驥深感棘手的“小”要求。

“利昂將軍。坦白說,要想不從過境貨物中抽取稅款,莫說是我沒有這個權力,就是重慶方面都無能為力。我想你應該去跟雲南省府的龍主席去談這個問題。”程家驥掛在臉上的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