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點是鐵定的:道路擁堵的時緊時緩,始終會與汽車保有量的增長長期相伴,既不要指望“永遠的暢通”,也不會有杞人憂天的“癱瘓”。(據新華社8月12日電)

這是一篇發表於整整五年前的文章,但如果把文章中的200萬輛換成300萬輛、400萬輛,看起來覺得仍像剛寫的一樣,一點也不覺得是在說五年前的事。是文章寫得好具有超前意識麼?非也。只能說明我們的很多人,包括某些決策者、領導者,他們的思想觀念何等陳舊,思維方式何等簡單,並且這種陳舊的思想觀念、落後的思維方式,五年過去以後仍舊沒有根本的轉變,甚至有些人根本就沒有任何轉變。

堵車就是因為車多,車多就限制車輛的保有量,已有的車呢就限制使用。路上車少了,當然就不再堵車了。解決堵車問題並不難嘛!看起來這種推論很是有理,也很管用,但實際上是一種典型的線性思維方式。按照這種思維方式,什麼問題就都好解決了。看病難,那就限制人們少看病、不看病,規定只有病到什麼程度才能去醫院,一般的感冒肚子疼醫院不接待,只能自己到藥房買點藥;電力緊缺,就限制人們少用電、不用電,規定幾點前必須關燈睡覺,每人用電不準超過多少度,超限拉閘;住房緊張,那就規定每個人住房不得高於幾平米,一套房子不得大於多少面積……等等。直觀上看,這些辦法是行之有效的,解決問題可以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能這麼辦麼?這麼辦,社會還能進步麼?經濟還能發展麼?人民還能過上幸福生活麼?如果以這樣的思路也能管理城市的話,隨便一個人都能夠成為一個合格的市長。以這種思維方式來管理城市,還體現出懶惰政府的明顯特徵。限制是最簡單的管理辦法,只需釋出一個通告,只需違者罰款,幾乎不用動腦子,也無需學習什麼科學發展觀。

限制的辦法也不是什麼新發明,也有一些國家用過,我們有些國人也很欣賞,想照方抓藥的也大有人在。然而在國外已經實行過的限制措施的結果又如何呢?

倫敦徵收車輛擁堵費的做法,是最著名的了,不少人為之津津樂道。外國的許多好東西學起來不容易,常常會被認為不符合中國情而學不成。但是對這類東西,有些人學起來倒很快。今年國內學倫敦想要徵收城市交通擁堵費的說法不少,一些城市的當家人對此躍躍欲試。但事實上倫敦徵收擁堵費真的就那麼管用麼?倫敦市長利文斯通五年前推行車輛擁堵費徵收方案,已經收取了8億英鎊的費用,但現在交通狀況卻毫無改善。行政費用花費掉了擁堵費收入的一大部分,用於改善公共交通系統的費用卻被削減。據報道,倫敦用於擁堵費行政管理的支出去年上升到億英鎊,而用於巴士和交通流量改進的資金不足1000萬鎊。英國駕車人組織RAC基金會的執行總裁埃德蒙德•金警告說,倫敦的方案為英國以後的高價道路徵費開闢了“危險”的先例。“各地都以倫敦為榜樣,那麼就都有可能犯同樣的危險錯誤。”他說,“最終全國各地的方案,都是大批金錢燒在行政費用上,而公共交通和擁擠狀況卻沒有實質改善。”

自擁堵費於2003年2月17日開始徵收以來,倫敦市長利文斯通和倫敦交通局就一直致力於控制此方案的龐大支出。目前它由一家名為Capita的公司負責運營,到2009年,這家公司將總共有億英鎊的收入。去年的運營費用增長了1660萬英鎊,從億英鎊增長到33億英鎊。即使去掉其中用於西倫敦收費區擴大的1500萬英鎊費用,增長仍然非常可觀。也許倫敦交通局位於倫敦中心地帶的18層豪華辦公大樓可以解釋運營費用激增的部分原因。大樓中105名僱員,平均工資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