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用國家的事情來殉魏兄的名節呢 ?再說大洪都不能把魏閹拉下馬,你又怎能輕易搬倒魏廣微 ?你這樣做,只能加速我們災難來臨。”大中聽不進去。

黃尊素髮現到了吃飯的鐘點兒,便留大中一同用飯。黃夫人特地做了家鄉的“叫化雞” ,來款待大中。黃尊素還拿出一瓶“花雕” ,勸大中喝個痛快。席間,黃尊素笑著勸大中說:“廓園(大中號),你也該把嫂夫人接來了 !上朝回來也能吃口熱和飯了,也省得一主二僕,家裡像個和尚廟 !”魏大中只是悶頭吃飯,他腦子裡還在想著彈劾魏廣微的事情。

晚間,黃尊素輾轉不寐,愈想愈覺得魏大中此舉是為淵驅魚,幫了魏閹的忙,便下床連夜又給大中寫了一封信,題為《止魏廓園劾魏廣微廟享不至書》,指出魏廣微一經彈劾,便會丟下那塊###布,一無反顧死心塌地跟隨魏閹,與諸君子為敵,君不見那山中老虎,用石塊投之,也會咆哮而起。……”事後果真讓黃尊素言中了,有個叫劉若愚的秉筆太監,在《酌中志》一書中,寫道“南樂(魏廣微)之通內,實是被臺省參劾,生生逼上陽關路,始與逆賢通焉。”

魏大中堅持己見,很快送出了奏章,他在疏中參劾魏廣微“以執政重臣遇廟朔大典,仰臥私家,大無人臣禮。”緊隨其後,一些言官也都上疏抨擊魏廣微。魏感到委屈,他認為自己的過錯只在於“失儀” ,即儀式上缺席,可言官們一口咬定自己是“祭享失誤” ,生往律例上扯,純屬“風聞生事” ,於是他上疏為自己辯解。

御史李應升針對魏廣微偷換概念,上疏反駁說:“失儀,指得是朝賀行禮出現差錯,而祭享失誤,指得是祭祀君王的列祖列宗過程中發生差錯。” 接下來,李應升還打算依照《大明律》,繼續追究魏廣微的罪行。

魏廣微擔心事情鬧大,如同魏公一樣下場,落個滿朝共討之,那李應升便會是第二個楊漣。他想來想去,想出個釜底抽薪的辦法。他知道李應升是兵部尚書孫承宗的弟子,而自己與孫又同是萬曆三十二年進士,彼此有同學同鄉之誼。如今孫承宗正駐守山海關,自己何不轉求孫阻止李應升繼續採取行動?於是他先上了一道奏章,通篇讚頌孫承宗鎮守山海關之辛勞,並請求皇上給予嘉獎,施以“異典” 。與此同時,他急派家人赴山海關,給孫承宗送去一封信,通報了此事,並暗示自己願與李應升結好,請孫公從中斡旋。孫承宗讀信後,微微一笑,他深知魏廣微的為人,喜名利而忘節義,最痛恨得是他賣身通 “內” 。於是孫上疏皇上,揭露魏廣微別有用心,指出“廣微上疏是替臣謀求祿位,非臣本心也!”魏廣微知道後,對孫承宗頓生恨意。

時逢孫承宗督建的寧遠城竣工,大明在遼西的關(山海關)寧(遠)防線也已初具規模。數年來經過孫的整頓 ,關外守具畢備,邊亭旌旗在望,島間船艦相連,士兵鬥志旺盛,孫決定大舉進兵收復失地。他在給皇上的奏章中提出前哨已至連山、大淩河,速給臣餉二十四萬,則功可立奏!天啟皇帝一向信任“帝師”孫承宗,當即降旨命兵部與工部撥付兵餉。

魏廣微得知此事後,對兵部工部二部堂官說:“前失廣寧,京城震悚,好不容易安定兩天,孫尚書倉促進兵,萬一失利,京城危亡,如何是好?不如表面答應,而暗中拖延。”

孫承宗多次督促兵部工部,公文往復無數,而發餉一事竟一拖再拖,最終失去了反攻的戰機。

孫滿含無奈寫信告知了弟子李應升。李經過了解,搞清是魏廣微從中破壞,聯想到魏的“祭享失誤”一罪尚未清算,便上疏痛揭閣臣魏廣微,指出依大明律,祭享失誤杖一百,廣微難逃其杖!並指出今後廣微還有何臉面復入內閣大堂發號施令 ?接下來李拿廣微之父魏允貞做對比,指出你父曾為言官,公正發憤,因得罪當時閣臣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