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公田。思禮,我說,你給我擬授田令。”烏思禮忙應道:“是。”取出筆墨紙硯以及小几,就在木筏上待命。
張邁道:“從明日開始曉諭甘州全境:所有男子,十八歲以上,四十歲以下,即可到甘州城門登記造冊,凡能為唐言、姓唐姓、取唐名者,便有機會得到這張掖河畔的上等良田耕種,得授田畝若干,每年收取稅賦若干,其餘歸其養家。”對烏愛農道:“挑選授田者的身體、家庭標準,我會讓薛複製定。至於應納稅賦比例,你可與慕容老將軍參詳琢磨,當使得到授田之農夫不至過重,而使國家稅賦得以確保。”
烏愛農先是一怔,隨即明白過來,心道:“這不是唐朝賴以開創盛世的授田之舉麼?”大喜之餘,歡呼道:“大將軍英明,大將軍英明!如此一來,則是寓搜隱戶於授田之中了。”
張邁一笑,道:“這也不算什麼英明,前人應該已經做過類似的事情了,咱們不過是師法先賢罷了。”
便在這時,有快馬馳至河邊,揚動旗號,一艘小木筏蕩了過來,信使在筏上跪稟:“涼州折逋氏,似有異動!”
第一一九章 定涼計
唐軍給甘州肅州帶來的,不止是軍隊,秩序也在不知不覺間進入。
先行的河西五都尉做的是開路的工作,而張邁一旦到達,許多的工作不待吩咐便已經在進行。
工事部隊在進入甘州之後馬上散至各地,按照張家所獻的河西圖譜,選取重要據點佔據,險要處立砦,交通要道立關,河流攔道則立渡口,山石攔道則開路。幹這些活計的勞動力則都是戰爭的奴隸。
與之隨行的是一百隊精銳步騎,或以火為單位,或以隊為單位,或以營為單位,以雷霆手段清剿境內影響治安的力量包括強盜以及所有顯露出不服從的部落、村莊。賊窟中強健的男人被集中了起來,合適衝鋒的成了陣前卒,合適勞作的成了奴隸,女人則被分散了,孩子被帶到後方,由軍人家庭收養。
並不是所有的無主土地都像張掖河邊的上等良田一樣,用來招誘甘州的新民,甘肅二州那些回紇貴族的土地都已經被沒收,成為了屯田農場,數萬戰奴被整編了起來在這些地方勞作,在未來的一二年間,這些農場所產的餘糧也將成為重要的軍資。當然,在這個秋天,人們看到的還只有汗水,收成至少要等到來年。
張掖周邊地區的變化是細微而漸進的,已經集中到城中的民兵則被重新整編,按照唐軍業已形成的評價標準分為上中下三等,上等編入府兵成為預備士卒,中等準備重新加以訓練之後作為本地的治安力量,下等則被集中到了固定的農場、牧場之中,成為屯田者與屯牧者。
和曹議金那種控制中心城鎮、羈縻周邊村莊的政策不同,張邁從一開始就走上了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
這是一整套軍政體系的植入,治安迅速地變好了,甚至在張邁車隊的尾巴上就開始有商人跟著來了。張掖城坊間竟開始有了為做生意而燃起的炊煙,昔日商業重鎮的繁華似乎開始讓人看到了一點希望。
比商店更早開張的,是吏、戶、法、倉、工等諸曹衙門,唐軍帶來的是一套在西北地區早已行之有效的新法令不是閉門造車做出來的法令,其中包括在過去幾年中逐漸積累起來的、適合西北風俗的習慣法。和曹議金的政府不同的是,張邁沒有讓這些法令法規只是存在於百姓接觸不到的紙張上,早有變文僧人將之編成了歌謠,並勒令各地僧侶、父老教百姓廣為傳唱,並指定了每個父老、僧侶所負責的區域,每隔半年還要派人下野抽查,若十歲以上孩童不同唱誦,則本鄉的僧侶、父老有過。
在抵達張掖之後,又有一批能工巧匠將大唐最核心的幾十條法令法規刻在石柱上,他們不是到張掖以後才做,而是每到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