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7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今已經形成一個市集,就叫峽北集。
張邁到了這裡以後便下令伐木為筏,半個月時間就造了大量的木筏,這段時間,從河湟、劍北和秦西各地抽調的五營番騎兵、五營漢步兵、十營遠端射擊隊伍以及一千輔兵,也都陸續到達。
從人數來講,這支軍隊只有一萬二千人,數量不多,從各地到峽北集又是境內的中途行軍。這筆費用鄭渭還負擔得起。
更何況以鄭渭的個性,不會只算軍事賬。當初耶律屋質南下、北上的兩次屬於臨時行動,此後又有商家透過他們走過的這條路形成商道,但都未作為固定的路線,這次張邁選擇了這條行軍路線,如果一切順利,則能將這條運輸線轉為定例,並趁機健全沿岸各地的補給據點。到時候,東南則秦西、西南則涼蘭。商路將匯聚於此,透過黃河抵達敕勒川,然後再沿著陸路進入晉北,甚至將隨著天策唐軍勢力的擴張向燕雲、東北、漠北邁進,並將之納入整條絲綢之路。
天策自接收了朔方以後,在這裡重點發展的是農牧業。但隨著晉北商路的開通,峽北集的商業因素便活躍了起來,如今甘隴地區商人和軍隊之間關係良好,天策唐軍在很多時候都已經成了境內行商的保護傘,天策唐軍軍律嚴明更不用說有張邁坐鎮。這也是唐軍和其它軍隊區別開來的重要特徵,若換了那些劫掠成性的大軍行走,只怕商人們都要躲得遠遠的免得被其掠奪,但西北的商人,卻很喜歡跟著張邁的大軍出發,因為在大軍附近,治安會非常好。盜匪絕跡,胡兒順服,甚至連天氣似乎也都變得更加晴朗。
峽北的商人聽說張邁要來,湊錢將三艘大河船,改造成了三艘對內河航行來說已算巨大的樓船獻給張邁作為坐舟士兵們可以將就,元帥也坐木筏就未免寒酸了。
張邁也不推辭,在峽北集閱兵之後,便率領大軍登上舟船木筏,萬餘大軍便順著和緩的水流向北行進。西北地區的人不習慣乘船,儘管無風無浪,但許多士兵一踏上船就全身搖晃,一些將領甚至要求上岸隨行,哪怕這一段的黃河水平緩無波,在他們卻寧可坐在馬背上顛簸也不願意坐船。
但張邁卻拒絕了所有人的要求,勒令全軍都上船出發。這還是內陸河流而已,但已經有士兵不停嘔吐,但吐了幾百裡之後便習慣了。雖然可以坐在船上一動不動,許多將領卻覺得這比馬上顛簸對士兵體力的消耗更大。
其實以木筏為主體的船隊走得很慢,一個時辰不到二十里這個速度比人快步行走也快不了多少了,張邁的樓船也不能脫離大部隊,習慣了後世輪船速度的他實在難以想象長途水上行軍會慢到這個程度!然而張邁仍然堅持坐船,並拒絕了將兵們上岸行軍的請求,只准許兩支各五百人的騎兵部隊輪流在兩岸巡行。
第一天五更從峽北集出發,中午靠岸做飯,讓士兵上岸休息活動半個時辰,然後繼續行船,夏初日長於夜,到黃昏才又上岸安營。一天走五個多時辰,接近二百里路。算算並不比輕騎行走來得快,但一來幾乎不用考慮輜重對畜力的損害,二來若不是士兵不習慣,這樣的行軍幾乎不用耗費士兵的體力。
從峽北到敕勒川登陸地河口鎮,張邁預計會走十五天時間,中途可能會花點時間,掃蕩幾個據說有盜匪盤踞的據點,為這條航道今後的安全奠定基礎。鄭渭非常有信心:只要張邁走了這一趟,加上年初鄭家在晉北獲利的訊息傳回甘隴秦西,這條水上商路將會有飛躍性的發展。
不過對於這些張邁並不很放在心上,他人在黃河上,心卻已經飛到臨潢府上京城外的戰局,才是他最為牽掛的事!
上京城外,戰場已經進入白熱化。
契丹兩萬腹心部。順利完成中央突破,這時,天策位於第二縱深的甘涼新軍,腰弩手早就棄弩拔刀,後退十步,同時刀槍手上前。然而他們並不能如奚勝在環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