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監獄等國家機器來強制!
所以,“強制出習慣〃是個不折不扣的真理!
好習慣的養成,除了靠制度的約束、教育的陶冶外,還要依靠自己的決心和勇氣。
而決心和勇氣何來呢?
這又不得不歸結於文化了。在一個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中,你總睡懶覺於心何忍?在一個團結合作的文化氛圍中,你總自以為是、目中無人何以立足?在一個開拓創新的文化氛圍中,你總唯唯諾諾、人云亦云何以發展?
所以,文化是一種更為強大的自然整合力,超越了制度的強制力、超越了習慣的戀舊性,它強大得無需再強調或者強制,它不知不覺地影響著每個人的心理和精神,從而最終成為一種自覺的群體意識。
當然,任何一種習慣的培養都不是輕而易舉的,因此一定要依照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漸變到突變的原則。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
一代指揮大師伯恩斯坦痛苦地趴在工作臺上,頭髮凌亂,右手無力地向前伸著,手中的筆從他指間脫出,筆尖的墨汁滴在尚未寫完的、已經塗畫過的樂譜上……
長久以來,英姿勃發、瀟灑倜儻的伯恩斯坦是以指揮家的盛名和榮耀出現在我們面前的,他那極富個性的指揮風格和風度,傾倒了無數樂迷。
然而,追溯伯恩斯坦的成長經歷,他最早的抱負其實是當一位作曲家。
1918年,伯恩斯坦出生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勞倫斯,曾求學於哈佛大學,因為酷愛音樂,後轉入美國著名的寇蒂斯音樂學院,師從美國當時非常有名的作曲家和音樂理論家闢斯頓學習作曲。
在此期間,性格活躍的伯恩斯坦還隨著名指揮大師賴納學習指揮,不過,他當時的主要意向還是作曲,創作的熱情非常高,寫出了一系列出手不凡的作品。一時間,伯恩斯坦創作的作品猶如一陣清新之風吹拂了美洲大陸,人們發現一位新的作曲大師已嶄露頭角。
就在伯恩斯坦寫出一部部新作品的同時,具備多方面音樂才華的他又涉足指揮領域。他先是到波士頓坦格伍德的音樂培訓中心,成為著名指揮大師庫謝維茨基的學生,並深得庫氏的賞識,兩年後成為其助手。
9路 徑 依 賴(5)
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又被當時擔任紐約愛樂樂團常任指揮的羅津斯基發現,推薦他擔任這個著名樂團的助理指揮。在1943年的一場重要的音樂會上,年僅25歲的伯恩斯坦代替因病不能上場的瓦爾特出場指揮,獲得極大成功,由此一舉成名。
到了1958年,決定伯恩斯坦成為一流指揮家的時刻終於到來,因為就是在這一年,伯恩斯坦接過了米羅普洛斯的指揮棒,成為紐約愛樂樂團常任指揮。在世界樂壇的指揮領域,這是個讓人羨慕的位置,在之後的數年中,伯恩斯坦幾乎成了紐約愛樂樂團的名片。
伯恩斯坦在指揮上成名的速度和亮度更甚於他在作曲上的成就,但在內心深處,他還是以作曲為己任的。
當他在指揮上一路順風的時候已經意識到這會影響到自己的創作,但指揮家的光環、社會名流的待遇、劇場內如潮的掌聲和喝彩,讓生性外向的伯恩斯坦放不下手中的指揮棒。
在執棒紐約愛樂樂團的歲月裡,創作的慾望無時不在撞擊和折磨著伯恩斯坦。
因此每逢休假,伯恩斯坦總要找一段時間把自己關在屋內進行作曲,他竭力想找回以前的活力和靈感,他要啟用和實現年輕時的夢想與抱負。然而,除了偶爾閃過的靈光外,面對案前正在譜寫的音符,更多時候他面臨的卻是深深的失望與苦惱,樂思的枯竭像幽靈一樣驅之不散。
是創作還是指揮?
這個矛盾和衝突幾乎貫穿了伯恩斯坦的一生,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