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組成小方陣,共一百四十四人。中間是一個寬達二十米,高為一米五的大木臺,一共裝配七門火炮,下裝車輪,可以隨方陣移動。同配有二十四炮手,二十四名雜役,付責推動炮臺。
五個方陣分兩段間距排列,前二後三,毎個方陣之間相隔約六十米,橫向展開達三百餘米,縱深也有一百多米,而且五個方陣可以同時向一方發動攻擊。並且隨著敵軍進攻方向的變化,而調整方陣的排列應對,在方陣後面,還有三百名左右的西班牙士兵,準備隨時補充到方陣中去。應該說確實是一個非常堅固的陣勢。同時在方陣的前列,還佈置下了二十五門火炮,使中路的火炮總數達到六十門,也大大增強了方陣的正面火力。
按科雷亞估計,這五個方陣雖然只有三千多計程車兵,但也足以抵抗一倍軍隊的進攻。因此儘管商家軍的人數多,但想要取勝,也並不容易。亞莉桑德拉的自豪,也不是沒有道理。
商毅笑了一笑,道:“亞莉桑德拉上尉,西班牙方陣,確實曾經是一個先進的戰術,可惜現在己經過時了。”
亞莉桑德拉的眉頭挑了一挑,道:“商將軍,你的說法也未免太過份了,西班牙方陣仍然是歐州最先進的戰術。”
商毅笑了一笑,道:“好吧,我們用事實在說話吧。”
不過看到商毅自信滿滿的樣子,亞莉桑德拉的底氣到有些不足,因為她也看清了商家軍所佈置的陣式,在中路的陣前,佈置了八十多門火炮,和三個火槍兵營,在左翼佈置了一個火槍兵營和三十門火炮,右翼是騎兵營和外籍僱傭軍團,但商家軍依然還是布成橫行陣列,火槍兵只有四排縱深,而在火槍兵之後,長槍兵組成了兩排縱深。另下的一個火槍兵營和沈壽崇的明軍組成了預備軍。
亞莉桑徳拉遲疑了一下,道:“商將軍,你是使用的線式戰術嗎?瑞典人經常使用的那種戰術?”
商毅呵呵笑了笑,道:“差不多吧,不過我沒有瑞典人那麼多的騎兵。”
所謂線式戰術;就是全軍減少縱深,而是排成橫列呈楔形展開陣形。這種佈陣方式,不僅能夠更大的發揮火器的威力,而且一改傳統的笨重方陣,可以在作戰中更靈活快速地機動、佈陣和進攻。這是軍事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標誌著從古代和中世紀的戰術向近代戰術的轉化。而是由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首先建立,而瑞典也因此在十七世紀中期一舉成為歐州的新興軍事強國。
到了十七世紀中後期,線式戰術也廣為歐州其他國家使用,從而徹底取代了西班牙方陣戰術。同時也為後來的拿破崙時代的戰術運用奠定基礎。
當然在目前這個時候,線式戰術的變革還沒有徹底完成,而且線式戰術本身也還不完全成熟,因此線式戰術和西班牙方陣戰術仍然在歐州並用,也不斷上演著一揚一場精釆的對決。
不過亞莉桑徳拉顯然是方陣戰術的支持者,而商毅卻知道,線式戰術才是未來戰爭的發展趨勢,只不過現在的火槍火炮效能還不足以將線式戰術後優越性完全發揮出來,方陣戰術還能夠免強與之抗衡,但在三十年戰爭後期的幾次關建性的戰役中,都是線式戰術取得了勝利。如1631年布賴滕費爾德會戰,1632年的呂茨恩會戰,1643年的羅克魯瓦會戰等。
在這個時候明朝的火槍水平,由其是火繩槍,和歐州的差距並不大,只是差在煫發槍上,但商毅一直都重視煫發槍,而也在商家軍中裝配了相當數量的燧發槍,而在火炮方面,重型火炮的效能也大體相當,但中輕型火炮東西方卻有相當的差距,總體來說,中國要稍落後於歐州,但這種差距遠沒有二百年後的鴉片戰爭大,而商家軍在人員和火器數量上佔了絕對的優勢,因此完全有條件使用線式戰術,來對付西班牙軍的方陣戰術。何況商家軍還有更超前的原始火箭炮。商毅也有充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