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問題。

轎車交通發展最早的城市,也最早發生交通擁堵(注:擁堵是指道路上因車輛過多而形成的擁擠和堵塞,擁堵一詞也是由擁擠和堵塞兩個詞合成而來。)美國的洛杉礬是世界上最早以轎車交通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全新城市,當初規劃街道、林蔭大道和公路時,念念不忘以轎車為主要交通工具。早在1937年,洛杉礬就出現了交通擁堵現象,車速變得越來越慢,道路總是不夠用,“結果商業大受影響。市民們怨聲載道;他們因交通遲滯而焦躁懊惱,因為找不到停車的地方而破口大罵”。

進入20世紀90年代,交通擁堵的情況不但沒有緩解,反而更加嚴重。倫敦自1989年創造了擁堵車輛長達53km的紀錄以來,交通狀況始終沒有改善。從希斯羅通往倫敦市中心的M4/A4路幾乎被車輛堵得水洩不通。歐盟交通運輸委員會的人感慨地說:“我們還不如立個牌子,告訴人們,回家去吧,倫敦已經關閉了”。在法國,巴黎環路早就因經常擁堵而聞名於世了,而後擁堵又在更大的範圍蔓延。1997年夏天,巴黎的科特達祖路段甚至出現了長達4個星期的擁堵。據計算,巴黎每日累計有30萬個小時損失在城市擁擠的通行中。歐洲的其他城市也擁堵成患。歐洲委員會推算,歐盟國家的公路上,擁堵形成的汽車長隊,任一時刻都能達到6萬km長。

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世界各國都不同程度地面臨著城市化高速發展與城市道路交通相對滯後的矛盾,各大中城市都不可避免地遭遇過主城區交通擁堵甚至“癱瘓”的處境。即使在美國紐約,日本東京這樣的現代化大都市,很多市民也抱怨汽車速度慢如蝸牛。渥太華、曼谷、墨西哥城、洛山磯、倫敦也曾經是世界上著名的“堵城”。在韓國的漢城每天交通擁堵的時間曾長達12小時,巴西的里約熱內盧擁堵時間竟達14小時。其他國家的城市如加爾各答、伊斯坦布林、馬尼拉、拉各斯等也都普遍出現交通擁堵。對美國85個大城市的交通擁堵狀況所做調查表明,交通擁堵最嚴重的城市是洛杉磯,每年平均損失72小時;其次是亞特蘭大、舊金山和華盛頓特區,均達到60個小時。達拉斯也緊隨其後,約58個小時。交通擁堵狀況最輕的是德克薩斯州的布拉斯威爾和華盛頓州的斯波砍,平均堵車8個小時。

但是,隨著一些城市人口迅速增長,管理者們無法控制隨之而來的汽車數量的猛增。以亞特蘭大市為例,從2000年到2006年,該市人口增加了89萬。亞特蘭大區域委員會交通管理部門負責人說:“我們很難減輕交通擁堵情況,能實現的目標只能是阻止擁堵加劇。”

加拿大是全球領土第二大國家,國土面積998萬平方公里,人口只有3100多萬,地廣人稀,按說不應該堵車。可是據去過加拿大第四大城市卡爾加里的人講,這個人口不足百萬的城市,上下班高峰時照樣堵車。加拿大最大的城市多倫多,人口超過400萬,儘管城市所佔地域相當大,但是高峰時也是堵你沒商量。

墨西哥城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人口2400萬,汽車500萬輛。市政當局為了減少堵車,規定城裡的汽車,按照牌照號碼,每5天必須停駛1天。儘管如此,在從機場到賓館的路上,依然是堵車不止,一路走走停停,許久才能到達。

和許多國際化大都市一樣,莫斯科也患有行路難的“城市病”。莫斯科市政府官方網站今年6月公佈的最新統計結果顯示,莫斯科市面積為1081平方公里,人口為1047萬。其人口密度遠低於北京,但莫斯科市城區主要路段的擁堵情況卻絲毫不亞於北京。9月22日是“世界無車日”,但俄羅斯的街頭卻依然車水馬龍。莫斯科市內務總局國家道路交通安全檢查局的工作人員無奈地對記者說:“儘管莫斯科市政府呼籲本市居民和首都客人響應‘世界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