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任哈里發歐麥爾將遇刺身亡,倭馬亞家族的奧斯曼將被推選為新任哈里發。奧斯曼雖是穆罕默德的早期信徒,但其家族卻原是麥加古萊西部落最有權勢的家族,曾是穆罕默德的政敵。奧斯曼本人優柔寡斷,懦弱無能,許多重要官職,都用其族人擔任,結果引起不滿。在656年6月,一些受黨派鬥爭利用的阿拉伯戰士,包括第一任哈里發艾卜·:::伯克爾的兒子回到麥地那,殺死了八十歲的奧斯曼。於是,穆罕默德的堂弟兼女婿阿里被推選為第四任哈里發.

然而,以敘利亞總督穆阿維亞為首的倭馬亞貴族在大馬士革的清真寺裡展出了奧斯曼的血衣,提出阿里不配當哈里發。贊同的還有先知的妻子阿以涉,因為阿里曾對她不敬。於是兩軍對壘,當阿里的隊伍快要打勝時,好幾部《古蘭經》拴在對方的長矛上,高高舉在空中,意思是不要用武力而要用《古蘭經》來決定。直率的阿里同意把問題交付公斷一一阿里的無能就在於此,他缺少哈里發應有的氣質。結果引起雙重後果:一是擁護阿里的這一派分裂,出現哈瓦利及派(意為“出走”),他們認為除真主的調解外,絕無調解。哈瓦利及派遭到阿里的鎮壓。二是公斷的結果不利於阿里,阿里又拒絕退位,但其權威已落地。661年,阿里被哈瓦利及派刺殺。

換而言之,李泰之所以敢站早白衣大食的對立面,那是因為他明白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因為阿拉伯內部各部落的矛盾,他們才不得不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這無疑是轉移國內矛盾的最好辦法。但同樣的,他若真有本事,那就該在這內部矛盾上做文章,真正有能力有本事的人,是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能做出相應對付方法的。只要能提前引發矛盾,那麼,白衣大食之後的‘綠衣大事’、‘黑衣大食’等,各種可能都會發生,伊斯蘭教派系之爭,內部矛盾之爭,任何一個都足以令這個強盛一時的大帝國毀滅。但若東方的大唐一直抱著有始至終不變的仁慈對待這事件的局勢,那麼,這又會是另一種場面

原本在雅穆克戰役後,歐麥爾派遣賽耳德率軍開赴伊拉克前線即薩珊波斯西部。於637年(貞觀十一年)5月在卡迪西亞與波斯軍會戰,阿拉伯白衣大食軍隊大勝。6月,賽耳德勝利進入波斯首都泰西封,波斯皇帝已棄城而逃。643年(貞觀十七年),波斯皇帝在北方最後的避難所伊斯法罕陷落,皇帝逃奔波斯東部呼羅珊。

看著此刻的薩珊勃斯帝都泰西封,李泰有一種荒繆的感覺。因為李恪的緣故,使得白衣大食感覺到了大唐可能的插手,僅是將波斯南方重鎮蘇斯等攻佔。而李泰早些的聯絡西方,令得拜占庭使出全力反撲白衣大食,可笑的是,他們居然還說,為了與大唐的友好,為了絲綢之路的和平,一定阻止西線的白衣大食。而對於埃及,他們明知道肯定會失去,但還是十分給大唐面子,他們說得很好,您放心,為了拜占庭與大唐的友誼,我們寧可放棄埃及,讓這個行省回覆自由,只為了對付與大唐共同的敵人,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

因此,當李泰的人以抵抗白衣大食,不臣服於其,將會回覆你們嚮往的自由,那時,所有的埃及土著人無不激動萬分,十分願意聽從來自東方的救世主的命令,他們願意拿起手中的武器,向侵略者反抗。在拜占庭駐埃及總督與李泰派去的人的策動下,人們自發起來反抗,與拜占庭軍隊一起反抗白衣大食軍隊。當然,拜占庭必須做出表示,否則,大唐不會管其死活,若大唐不出兵,拜占庭滅亡或縮回歐洲也未時不遠。故而,他們只能心不甘情不願地提供埃及民眾武器等。

從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7世紀,埃及曆經31個王朝,和近千年的外族統治。此刻居然能享受離自由、獨立不遠的時刻,埃及民眾可謂是興奮萬分。因此,他們的反抗令得白衣大食和拜占庭詫異萬分,拜占庭深刻了解到這個民族對自由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