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兩人跳起了在牧場閒暇時練過,回來後又排練數天的宮廷社交舞。此時,男的英俊,女的美麗,李泰來自後世,但卻深過這方面的家庭教育,雖不是個中高手,但也不會讓這時代,那些沒見過的人看出什麼不妥。黛麗雅彷彿天生就是個舞蹈家,很是輕易地將社交舞等學會了,與李泰配合起來,在外人看來,確屬天衣無縫。

加上那與眾不同,又十分動聽的樂曲,眾人大譁,這大唐,何時有如此樂風,有如此舞蹈,這魏王是如何會這些的?

一曲終結,眾人還尚在回味,兩人一施禮,就不等他們反應,變退了下去,因為,接下來,李泰準備給眾人一次震撼,尤其是對大唐那開放的風氣,來此衝撞,激烈地衝撞,亦是與儒家文化地一次猛烈衝擊。

PS:諸位儘管放心看本書,因為已經列出大綱,所以斷不會太監。此書僅是一次嘗試,想看一看,自己對於歷史的看法,是否有相同想法之人,因為,在某些方面,本人還是屬於比較偏激類的人。至於進VIP,這個是不怎麼現實,本人對此書,基本沒怎麼想過要VIP,剛開始思考了幾個題材,這個可能是最不完善的吧,選這本書,是因為隋、唐歷史看得比較多吧,想弄一些人氣而已。接下來的書,會認真構思,此書一開始寫得很不好,確實如此。只希望,以後不會再犯。

………【第十一章 再次犯錯】………

眾所周知;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版本有六種;有關梁祝的古蹟,目前已發現17處包括讀書處6個,墳墓10處,廟1座。專家普遍認為,梁祝讀書處是受梁祝傳說的影響後形成的,不能反證其源頭。

關於梁山伯與祝英臺這兩個人,有資料這樣記載: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兩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俠女,劫富濟貧,曾三去馬太守家盜銀,最後中馬之子馬文才埋伏死於亂刀之下。百姓將其厚葬並在墳前立碑,正面刻“祝英臺女俠之墓”,背面詳記其事。年久,該碑下沉於地下。梁為浙江寧波府銀縣縣官,清正廉潔,中年喪妻,無子,死後入葬時刨出祝之墓碑,眾惋惜之餘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為梁擇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為梁,紅者為祝。

但是,不管怎麼說,這故事自晉朝開始變有稍許流傳,形成在宋朝到清朝,但更多的說是明朝,而李泰,他則準備將此故事來衝撞那些封建制度,這等級森嚴的社會,在此宮廷宴會之上,不故什麼後果的陳述此不公的天下

自唐朝之後,社會上的矛盾以及不再劇烈,唐朝是毀於朋黨之爭。確切地說,唐朝是被門閥世家,封建士族,那些門第極高的大族,與那些地位較低的寒門庶族的爭鬥而滅。為何?很簡單,唐朝後期雖說藩鎮割據嚴重,宦官專政猖狂,但卻非是沒有扭轉餘地。但是,牛黨李爭,卻是致使大唐覆滅的根源。

與漢明宦官與大臣的奪權之爭、宋朝士大夫之間政見相爭不同,唐朝的“朋黨”之爭是一種“階級”鬥爭。確切的說是高門士族與寒門庶族之間的鬥爭。自隋開科舉,削弱士族勢力,加強皇權後。到唐朝建立,士族的地位仍很高。唐以關中立國,其統治集團多是宇文氏關隴士族。但東漢以來沿襲四百年的關東、江南士族仍然保持很高的聲望,對李唐王朝及關隴士族很不利。最可氣他們居然不屑同李氏皇族通婚,害得皇帝女兒為嫁人發愁。李世民下詔修《氏族志》禁止七姓十家互婚,卻見效甚微。連魏徵、房玄齡等人也暗中與之結交通婚。到武則天時期,由於其出身寒微,做法又不合正統禮教,士族集團群起反對。於是她大力提拔科舉庶族,貫穿有唐一代計程車庶朋黨之爭拉開了序幕。

通常認為庶族是皇室特意提拔的又起自寒微,天然的應體恤民情、效忠皇權。但看唐朝士庶黨爭的事實卻相反,原因在於朋黨間為了反對而反對的痼疾。以最著名的牛李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