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三方緊逼,武曌獻計(第1/2頁)
章節報錯
接回武媚娘沒多久,李治又下令將九成宮更名為萬年宮,這可能是為了寓意國家的長治久安,或者是對該宮殿有著新的期望和規劃。 對於李治的這番折騰,朝堂之上還是有人能看出其中貓膩的。至少魏徵就親自去找過李治常談一番,但是結果卻是魏徵出宮之時,臉變得更黑了。 李治的這些作為所費錢財頗多,好在李世民留下的財富足夠他去折騰,所以戶部的官員對此並無異議。 到了月底,朝中有大臣向李治奏請,詢問此前太宗定下的攻打新羅之事是否還要繼續執行。 李治便問新羅近況。朝中有官員稟告,新羅最近與突厥往來頻繁,而且在大唐邊境處建造高牆壁壘,駐紮重軍。 李治便讓鴻臚寺選人出使新羅,問清新羅的意圖,讓其從邊關撤出軍隊並加以警告。 鴻臚寺的官員立刻遵命去辦,但是結果卻讓李治不滿。新羅女王的答覆很簡單,造牆駐兵皆是為了自保,而且新羅一向尊重大唐,並無冒犯之意,而且,新羅保證永遠不會越過邊境。 李治於十一月在南郊祭祀之後,便再次派遣使者去新羅,要求他們恢復倭國,並退出佔領的土地。 新羅方面感覺到了不安,覺得是大唐要對自己這邊動手了。立刻將訊息傳給牛木二與崔俊。 崔俊此時正好在羽陵島,便讓牛木二組織大軍拉到大唐邊境,由西向東轉一圈。同時告訴新羅,在邊境不得撤回一人,但是要把招展的旌旗給收掉。 同時命令第一艦隊掛上黑色骷髏旗,去大唐萊州打漁。 如此一來,李治這邊可就熱鬧了。牛木二一下組織了五十萬騎兵拉到大唐邊境耀武揚威轉圈圈。而新羅邊境之上飄揚的一面面旌旗,在一夜之間就告消失。 而崔俊則是指揮海船在萊州附近遊弋,不時對著海里開上幾炮,打撈成片的死魚屍體。 一封封急報如雪片一般向著李治飛來,全是關於大唐周邊的緊急軍情。 相比新羅的舉動,李治更為擔心突厥的五十萬大軍,以及萊州附近會用雷暴法術的巨大船隻。 突厥騎兵的數量以及身上的鎧甲,看著都不比唐軍差。五十萬騎兵到達任何一處邊境關卡之時都會引起守軍的恐慌。 李治不得已,調集三十萬大軍前去支援,幾乎是跟著突厥大軍走了一路。只是唐軍在關內,而突厥軍隊在關外。 還有那萊州的大船隊,更是嚇得大唐漁民不敢外出捕魚,生怕被大船釋放的雷暴法術所牽連,葬身魚腹。 如此情況之下,坐在龍案之後的李治頓感頭痛不已。更要命的是那些自己提拔上來的武將,此刻一個個如鵪鶉一般縮著脖子不敢吱聲。 而那些貞觀留下來的武將卻是一個個抬頭望天一副老子能管但是老子就是不願意出手的架勢。 再看看文官這邊,老臣子們閉目養神,新任得要員則是一個個愁眉苦臉。 李治深吸幾口氣,平復下焦躁的心情,轉而對長孫無忌與褚遂良道:“兩位皆是我父皇留下的顧命大臣,此時國家有難,望二位能為我大唐出謀劃策。” 長孫無忌與褚遂良聞言,各自沉默不語。 李治見狀心中急火又起,剛想要用言語激將二人。 卻見褚遂良上前奏報道:“啟稟陛下,目前的形勢與我大唐極為不利,究其緣由,乃是陛下欲要征討新羅所致。據臣所知,新羅與匈奴已經結盟,而兩者的母后都是武侯崔俊。臣請陛下可先撤出遼東兵力,同時尋機向兩國示好。不再提倭國復國一事。同時可探聽武侯崔俊之所在,請其歸唐。” 李治依婷褚遂良這話,立時眉頭緊皺在一起,滿臉的不樂意、不甘心。 長孫無忌看了看李治的面色,便出言道:“北方匈奴雖多,但其主乃是牛木二,此人早些時候是秦瓊的部下,陛下可派人請秦瓊寫一封信,勸其罷兵。而新羅與我大唐素來交好,陛下可以書信一封讓其代管倭國,以後再徐徐圖之。至於海上崔俊的船隊,陛下也可寫一封信,讓其念在舊日師徒的份上勸其退兵,有此三封信件,料想邊關定可太平。” “啪!”李治一拍龍案吼道:“兩位肱骨,怎出口句句都是求和之言?朕的大唐怎能如此軟弱?朕現在要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