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式,來表達對墨菲的支援。
當天晚上,小羅伯特唐尼更新了自己的推特。
“在世界影史上,觀眾模仿電影人物實施犯罪的案件這不是第一起,也不會是最後一起。在這樣的慘案面前,任何僅針對一部電影的批評都是不公平不合理的。電影中暴力的存在是無可厚非的,因為現實本就並不完美。”
就像他說的一樣,在北美歷史上,與電影有關的慘劇絕對不在少數。
比如2008年《返老還童》放映時,一名影迷不斷為影片高呼喝彩,引得旁邊的人非常不耐,在勸說無果的情況下,後者果斷逃出手槍,向前者射擊……
其實去谷歌上面一搜,因為電影而造成的衝突層出不窮,死傷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或許,原本是休閒娛樂的看電影,有一天真的會變成被奪去性命的“極限消遣”。
後面,喬納希爾和塞斯羅根等人也透過各自的渠道力挺墨菲,雖然這未必有多大的作用,但可以向外界顯示斯坦頓黨徒的立場和團結。
儘管在發動輿論跟天主教方面打嘴仗,卻有一個事實不容忽視,哪怕是墨菲也無法否認,進入新世紀之後,由電影引發的死傷情況正在加劇。
為什麼在過去清晰的現實與夢境的區別,現在卻開始變得模糊,甚至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無力分辨夢想和現實的人?從一定程度上說,這和網際網路造成的新的意義世界有關係。
在網際網路出現以後,現實與虛擬的差別越來越小了;而技術生產的方向更是,徹底消除這種差別。
特別是電影藉助網際網路的宣傳營銷方式,非常注重互動和參與性,這能明顯的增加參與者的代入感,相應的,也會帶來一些問題。
“電影是什麼?簡單而言,就是造夢。”
心中這麼想,但墨菲不會這麼說,從做出回應以來,他一直在親自更新自己的社交平臺。
“真像某些媒體所言,電影應該為這兩場槍擊慘案買單麼?”
“設想一下,如果電影中不存在任何暴力內容,乾淨得連最保守的人士都無法挑出問題,這個世界是否會因此變得美好?不再有暴力產生?答案不說大家也會知道。”
“但在這種不可能實現的想象中,我們能確定的卻是人類精神世界會變得何等虛假、空洞,所有藝術家和觀眾都會退化成痴呆的孩童,假裝身處單純完美的夢幻世界。”
“電影,和其他藝術一樣,都是現實的變形、反映。確實有不少電影渲染或鼓吹暴力,但同時也有或許更多的電影是在讓觀眾更深刻地認識暴力問題的嚴重性,讓人們去警惕、反思暴力何來,黑暗何在。”
“這也許不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但顯然也不是最壞的時代。電影對映出的,只是痼疾重重的現實而已,我們這個社會時刻都流動著正能量與負能量,一個反社會的瘋子,即使不看任何電影、漫畫、小說,不玩遊戲,不聽搖滾樂,一樣可能變成濫殺無辜的屠夫暴徒。”
“當然我們有理由要求電影導演、製片人和電影公司在處理暴力場景時更加謹慎,更加註意,但這樣慘烈的悲劇大單,是電影買不了也不該買的。”
“真實的世界中,我們不需要克里斯丹恩,更不需要魔術師,只需要更多的清醒、更深的反思、更大的勇氣與更熱烈的對世界的愛。自由的選擇與自由的意志,而不是更多的過濾、保護、控制,才能引導我們走出槍擊案的陰影,走進更光明的世界。”
第七百二十二章複雜的社會命題
輿論終究不可能完全偏向於抨擊墨菲的那些人,好萊塢電影發展到如今,已經造就出了一個以六大公司為首的利益共同體,天主教會再想像上個世界那樣直接干涉好萊塢,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天主教會如果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