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部分(第1/5頁)
章節報錯
孔穎達和張玄素等人為此義正言辭,激烈勸諫,完全是一副苦口婆心想要將太子殿下拉回正途,承認錯誤。
如果李承乾服個軟這事可能也就過去了。但心情並不是很好的太子殿下顯然不怎麼樂意,態度更毫無積極可言。所以一來二去和兩位太傅之間就從勸諫上升到了爭辯,再到爭吵的地步。
也許是孔穎達和張玄素為人太過方正古板,也許是以魏徵為首諫臣們在朝堂上引發的直諫風氣所影響。兩位太傅完全沒有退讓的意思。認定了自己佔著道理,便據理力爭,言辭和態度更是格外激烈,全然忘記了教育方式。甚至面前是誰。
換作是以前的李二陛下,或許沒什麼大不了的,縱然心裡不痛快。但為了明君的想象也少不得需要作出些許姿態,聽取諫言。但面前的不是當初的李世民,而是心胸大不如其的太子李承乾,情況自然也就不同了。
當勸諫過於激烈的是時候,孔穎達和張玄素不禁有些忘記了君臣禮數,言辭過於激烈,調門也高了許多,甚至口沫橫飛。這一切落在李承乾眼裡味道滋味就變了,你們這般吼著教訓我,是不是有些太過分了?
所以諫言不僅沒有任何作用,反而引起了太子殿下強烈的不滿和逆反心理,到最後甚至有些暴怒。三個人在東宮之中爭吵的聲音越來越大,李承乾本來想要拂袖而去,但孔穎達似乎不想讓太子殿下就此離去,非要辯個清楚明白,讓太子殿下認識到錯誤,所以上前阻攔。
李承乾氣惱之下,本來走的有些快,孔穎達攔上來的時候,便下意識一把推了出去。人在氣憤惱怒的時候,行為往往會失去分寸,李承乾這一推力量也比較大,直接的結果就是國子監祭酒孔穎達狠狠摔倒在地,跌的頭破血流。
事情本來有很多意外成分,但是發展到了這個地步,意味已經完全不同,性質問題更為嚴重。
太傅在東宮因勸諫問題與太子發生衝突,結果頭破血流,傳遍長安的是這麼一句話,然後再一引申就是太子動手打了老師。
古人講究天地君親師,是可以下跪叩拜的物件,老師的地位與父母是同等的。動手打老師那是欺師滅祖,是大不孝的行為,堂堂太子竟然做出了這樣的舉動,實在是有些……
此等行為,實在為人所不齒,甚至可以上升到太子失德的地步。
或許本來只是誤會,太子可能也是無心之舉,至少可以這麼解釋過去。但事後李承乾偏偏賭氣沒有去扶年老體弱的孔穎達,而是直接拂袖而去。
此舉彷彿一下子就坐實了太子殿下暴怒推打師傅的罪名,太子殿下不尊師重道,毫無禮數與仁德啊!大唐泱泱大國,禮儀之邦,身為儲君怎能這般無狀,這般無禮無德?
君主若無仁德,國將不國啊,所以長安內外,大唐上下頓時全都高度關注此事。再加上有人刻意推波助瀾,太子李承乾本來就不算很好的形象頓時一落千丈,被人所不齒,也引發了巨大的質疑。
太子乃是國之儲君,國本所在,太子的德行受到巨大質疑,這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略微往嚴重裡想一點,這可是會動搖東宮的大事情。
長安城裡皇子之間的爭鬥本就激烈,齊王李佑謀反一事某種程度上算是一根導火索,導致這種爭鬥被加劇。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東宮裡出了這麼一件大事,無疑讓李世民頭疼不已。(未完待續。)
第三六五章 嫵媚的傾聽者
有道是三人成虎,當整個長安都流言四起的時候,太子失德的說法便更加深入人心。
魏王府裡,李泰有些得意。
“想不到啊,本王的太子哥哥竟然這般莽撞,真是……”說話間,李泰嘴角洋溢著難以抑制的笑容和得意。
劉軒贊同道:“可不是,太子毆打孔穎達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