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統一南北,可近百年來,南北整整歷經了十七任帝王,兩國時有戰事發生,但皆是功敗垂成。

如今,南北終於要再次統一了!在南熙天授帝聶沛涵手上完成統一大業!一時之間,天授帝威懾之名傳遍天下,從前的種種事蹟被傳得神乎其神,他如何戰無不勝、如何鐵腕登基、如何與名妓鸞夙糾纏不清……

甚至連北宣晟瑞帝忽然病重駕崩,也被渲染成天授帝所為,說是他派了細作潛入北宣皇宮,在晟瑞帝每日的飯食裡下毒。

而北宣哀義帝此刻也在風口浪尖之上——

贊者,稱其識時務、明大義,和平統一不至生靈塗炭;

罵者,稱其膽小如鼠、怯懦無用,將義父義兄辛辛苦苦打下的北宣江山拱手相讓。

總而言之,對於南北兩位帝王,世人有褒有貶,褒貶不一。但不可否認的一點是,這兩位帝王都將成為青史上不可忽略的一筆。

這是攸關南北統一的大事,更是南熙朝內如今的矚目所在。一夜之間,朝中眾人好似都忘了沈予的越級晉封,也忘了雲氏和莊氏的聯姻,更無從計較新入宮的執筆女官同雲氏有什麼干係。

南熙朝內所談論的話題十有八九都在“統一”二字上,權勢地位較高的幾個重臣,尤其表現得頗為積極,日日排隊等在應元宮御書房外,主動獻計獻策。他們都想借此機會來分一杯羹,趁著這勢頭名揚天下、彪炳史冊。

而令人頗為意外的是,天授帝一直不動聲色,沒有任何表示,每日按時上朝、下朝,傳召的大臣寥寥可數。其他等候見駕的大臣皆吃了閉門羹,但呈上的摺子又被天授帝留了下來,只是不見任何動靜。

都說帝心莫測,沒有人曉得天授帝究竟是在想些什麼,只好靜觀其變。而云氏、莊氏、赫連氏幾個百年世家,則在這件事上表現得極為冷靜沉著,新崛起的威遠侯沈予也很是低調內斂,對此事從不過問,也謝絕了幾個前來打探訊息的大臣。

終於,就在北宣的求和國書抵達南熙五日之後,天授帝有了動作。九月十五,他親筆下了一道旨意,命左相莊欽、威遠侯沈予為議和使臣,率領南熙六部遠赴北宣皇城,詳談統一之事。

左相莊欽主文,威遠侯沈予主武,這個分配看似得當,卻也令人感到無比驚奇——天授帝將誠王聶沛瀟排除在了此事之外,沒有令他前往北宣議和,反而讓其從前的舊屬沈予代勞。

沒有啟用聶沛瀟,天授帝有自己的顧慮。他與聶沛瀟手足親厚是真,但他卻時時刻刻都在提防聶沛瀟的母族葉氏。他擔心聶沛瀟在北宣站穩腳跟之後,葉太后及整個葉家會趁機生事,利用北宣的勢力煽動新的起義或者造反,甚至自立為王,亦或扶持聶沛瀟稱帝。

而大膽啟用沈予,是天授帝思量再三所做下的決定。究其內因,天授帝本人登基的手段並不光彩,逼聶四造反,逼父皇退位,因此朝內有些老臣一直對他不滿,尤其是一些武將。在這種情況下,天授帝不敢輕易啟用老臣。

此外,天授帝的恩師、兩朝元老“飛將軍”丁益飛造反未遂被終身囚禁,也因此牽扯出了一幫軍中親信,致使朝中武將後繼無人。

誠王聶沛瀟不能用,丁益飛及其親信皆已剪除,其他老臣也不放心……說來說去,如今適合手握重兵的武將寥寥可數。因此,天授帝才不得不擢升沈予,也是吃定了他絕不會背叛,更不會陷雲氏於不仁不義。

旨意下達的第二日,南熙的議和使團浩浩蕩蕩前往北宣,開始了議和之旅。這應當是最重要的一次議和,因為一旦達成一致,南北將再次化干戈為玉帛,合二為一。

這也是壓力最小的一次議和,因為只是走個過場,無非就是談條件,從北宣子民、大臣再到哀義帝本人究竟要如何安排……談妥了條件,則統一在即;談不妥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