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駐華代表鑑於《中美望廈條約》簽約已屆12年,又有北上“修約”之請。咸豐帝通覽全域性,權衡利弊,在對外事務上緊弦稍弛。囑咐葉名琛在“修約”會商中“可擇事近情理無傷大體者,允其變通一二條,奏明候旨,以示羈縻。” 但葉名琛比皇帝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凡“修約”之請,他是一概免談、一步不讓。

我們無法讓葉名琛明白,“約”能“訂”,便能“修”;“修約”你有條件,我也有條件,只有坐下來商談,各自的目標才能達到,相互的隔閡才會消除;更重要的是,和平的談,才有平等,戰敗背景下的談,只有屈辱……

葉名琛在自己與國家都握有主動權時,裝蒜做大,麻木不仁;而在他不諳世界的幻夢中,華夷之限,永遠是一道忠臣孝子跨不過的陰陽界。

冥冥之中,中國的帝王將相們都在等待著全域性的失敗和徹底的羞辱。尊重他,他以腫為胖;打倒他,他甘鑽狗洞——所謂“不平等條約”,哪一個不是打而敗,敗而籤的?

這一天終於被葉名琛“拖”到了。

咸豐六年(1856)公曆10月8日,廣東水師在廣州江面進行例行巡查時,發現了一條名為“亞羅號”的船有非法行徑,於是扣船抓人,準備繼續審問。船上原有十三人,船長為愛爾蘭人,其餘十二名皆中國人,抓人時船長適不在。這船真正的主人是香港人方亞明,船在香港英國殖民當局辦了執照登記,船長與船員都是他的僱員。

英國臨時駐廣州領事巴夏禮(H?S?Parkes)得知“亞羅號”被扣事,一方面要求水師放人,一方面以水師官兵曾扯下船上的英國國旗、有辱英國尊嚴為藉口,致函葉名琛要求賠禮道歉。

10月10日,葉名琛下令放人,但因不願正式道歉,巴夏禮拒絕接人。

10月21日,巴夏禮限葉名琛在24小時內道歉、放人,否則刀兵相見。葉名琛鑑於水師官兵並未扯落英國國旗,仍然堅持只放人,不道歉。

10月23日,最後通牒時限到,包令下令駐香港英軍進攻廣州。當天,英國海軍上將邁克爾?西摩(Michael Seymour)指揮英艦三艘闖過虎門炮臺,攻佔廣州東郊的獵德炮臺及中流炮臺。

10月24日,英軍攻佔廣州南郊鳳凰崗等處炮臺。

10月25日,英軍佔領海珠炮臺、城郊十三行商館區。廣州全城,皆在英軍炮火射程之內。

10月27日,英軍司令照會葉名琛,要求入城,被拒後,英人對廣州城實行間隔性炮擊。

10月28日,英軍炮擊廣州南城牆,至晚,城塌一缺口。

10月29日,英軍百人從缺口處衝入廣州,佔領兩廣總督衙署。因為葉名琛已避居巡撫衙署,得免被捉。

讓我們看這一星期的戰鬥中葉名琛在幹些什麼。23日獵德炮臺失守時,葉名琛正在武鄉試考場閱視諸考生馬技箭術,聞報,他不以為意,只說了一句話:“烏有是,日昃彼自走耳!”當屬下再問如何應對時,他下了這樣的命令:粵河水師後撤,勿與英夷接戰。葉名琛的“不抵抗主義”造成了廣州不設防。此後幾天,英軍長驅直入,終於武力“入城”。在敵炮的猛轟下,他堅執不搖的兩大原則,即一不商談、二不抵抗此時也稍有鬆動。在英軍入城又撤出之後,葉名琛主動派廣州知府出城赴英軍大營,詢問英人何以興兵。巴夏禮答道:“兩國官不晤,情不親,誤聽傳言,屢乖和好,請入城面議。” 一聽“入城”,葉名琛立加回絕。英人又提出在城外商談,葉氏仍拒之。而同時,他卻宣示廣州百姓:殺英夷一人,賞銀三十兩!令軍隊後撤,卻獎誘百姓殺敵,這邏輯真是匪夷所思。

由於兵力不足,退守城外的英軍只能間斷性地炮擊廣州。炮擊下,葉名琛倒也鎮靜如常